当前的位置:主页 > 各地 > 安徽

皖北煤电集团恒源矿创新驱动 “智”水有术

时间:2023-06-09 来源:安徽国企网 分享:

“今天一定要把综合治理方案定下来,并形成初步方案抓紧上报,争取超前进场施工……”6月3日晚上,皖北煤电集团恒源煤矿生产楼地测防治水科会议室内灯火通明,长桌上几份水害综合治理方案摊铺开来,室内正前方多功能电子屏幕上,矿井治理工程布置图、地面补勘工程示意图等来回变换,该科技术骨干们对照方案文本热烈讨论……

这是皖北煤电集团恒源煤矿地测防治水科组织管技人员正在针对矿井中长期水害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工作进行“碰头”。在成功承办全国防治水现场会的现场参观点后,皖北煤电集团恒源矿防治水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该矿不骄不躁不停步,持续在灾害治理方面狠下功夫,严格根据井下现场实际,科学规划方案措施,切实保证资金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推动水害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区域治理 立体防治

水患不治,矿无宁日。作为复杂型水文地质类矿井,水害防治一直是恒源矿安全管理中的“心头大患”,自2007年进入二水平开采后,该矿6煤底板灰岩水威胁日趋严重。

针对这种情况,该矿坚守“水害治理不达标不开采”的底线思维,通过实施地面三维地震、瞬变电磁勘探和放水试验,查清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注浆改造目的层位。引进先进的“地面顺层孔区域超前治理技术”,由地面实施多分支近水平顺层钻孔对太原群三灰含水层进行注浆改造,把点状治理扩展至面状治理,整体增强煤层底板阻隔水性能,并在地面治理后实施井下物探、钻探验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治理、立体防治”的水害防治理念,实现了水害防治工作由过程治理向源头预防、局部治理向区域治理、井下治理向井上下结合治理、措施防范向工程治理、治水为主向治保结合的“五个转变”,达到了近20年未发生突水事故,灰岩零突水的目标,有效遏制了水害事故的发生,真正把“水老虎”关进防治“笼子”,为企业安全高效发展保驾护航。

“自2015年以来,通过实施地面区域探查治理工程,6煤底板灰岩突水系数临界值显著提高,井下灰岩放水量减少约1400万方,安全采煤710余万吨,利润42.6亿元,并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实现了保水绿色开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矿地测防治水科负责人陈永青表示,该矿根据中长期生产规划,超前实施水害治理工程,为水害治理赢得时间和空间,牢牢把握生产接替主动权。矿井Ⅲ62采区计划于2027年6月回采,但地面工程已于2022年就开始实施,预计2023年底治理完成,将提前4年完成水害治理工程。”

  科技引领 防治水害

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该矿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充分依托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进一步提升矿井水害防治能力。

为及时对矿井突水风险进行研判,该矿先后建立了三个工作面水害微震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在地面机房动动手指,就能监控百米井下水压变化带来的地质扰动。

该矿地测防治水科副科长叶爽全程参与了这套预警系统的布局、安装与应用。据他介绍,该系统每天通过终端联网同步收集井下各项监测数据,定时出具监测成果分析报告,实时在线对微震事件异常区域进行分析预警。可以有效监测、传输井下工作面顶底板破坏带、水文异常区、物探异常区、采掘破坏影响区的微震事件数据,弥补了常规突水预警监测系统的不足。2020年4月5日,该系统超前预报了一矿井工作面底板砂岩出水事件,及时保障了该矿井下工作面的安全生产。

针对现有注浆站生产效率低、工作时间长、对人工依赖严重等问题,该矿组织人员攻克了注浆工艺流程自动化实现方式、控制系统PLC程序开发、易控组态软件二次开打等一系列难题,研发出智能化注浆控制系统,实现了注浆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和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数据记录;为研究地面区域之力钻孔注浆扩散半径,该矿创新性地采用荧光剂作为示踪剂,注入目的层,通过周边钻孔实揭岩粉情况,分析地面区域注浆液扩散范围,为治理工程提供设计依据。

同时,矿井还与科研院校紧密联合,深入开展“产、学、研、用” 课题合作,锁定水害超前治理工作项目,切实加大联合攻关力度,先后完成了《防治水技术研究与实践》《地面水平孔语气注浆改造技术》等10余项课题研究,发表相关论文12篇,其中《深部煤层地板岩体结构控制机理级及其突水预测预控技术》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将三等奖。

“近年来,我矿先后在三个采区开展地面区域治理及超前探查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3亿元,实现了水害的源头防范和超前治理,为同类型矿井水害防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该矿总工程师王长春表示,下一步,矿井将持续对规划采区进行地面高密度三维地震全覆盖,探明采区内地质构造发育情况,构建井上、下立体水害监测预警体系,真正做到水害的可视、可防、可控,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刘海燕 孙晋亮)

新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