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始终坚持勤劳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奋发有为的工作劲头,严谨细致,善于创新,在平凡的千米运输线上谱写了一曲不平凡的敬业之歌,先后获得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芦沟煤矿“劳动模范”等荣誉,他就是芦沟煤矿运输队队长于新峰。
总结安全管理法
2012年,郑州安全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于新峰被分配到芦沟煤矿机运队工作,成为一名实习技术员。他嘴勤、手勤、腿勤,虚心向师傅学习请教,不断总结进步;他肯吃苦、爱钻研,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学习各种机电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故障处理方法。经过两年历练,他熟练掌握了各种泵、开关、皮带机等设备的维修技巧,成为一名真正的技术能手。
2021年3月,于新峰被任命为芦沟煤矿运输队队长,岗位虽然变了,但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勤思考爱钻研的认真劲儿,他很快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管理经”。
工作中,于新峰总结出“一试两步”管理法。“一试”就是接到新的工作任务时,一定亲自去尝试,做到安排工作心里有数。“两步”,第一步是先带着跟班队长、班组长到工作现场,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风险预控排查,先解决掉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难题,确认安全后再施工作业,把安全作业措施落实到每一名职工、每一台设备和每一个作业环节;第二步是定人定时定量,根据人员特长、工作特点合理安排人员,做到各司其职,人尽其才,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做到不背工背时。
办法总比困难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工作中,每当遇到新的难题时,于新峰最爱说的口头禅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2年10月,面临着该矿运输32141综采工作面支架的艰巨任务,二十余吨的支架,对于矿井的绞车提升能力来说是一个难题。于新峰和专业人员一起,决定以“化一为三”的方式,把一体的支架拆解成顶梁、底座和尾梁三部分,虽然工作量增加了3倍,但是解决了绞车提升能力不足问题。每当遇到轨道狭窄的地方,他紧盯运输现场,制定方案,在轨道下方横向穿插工字钢,加工支撑腿固定在工字钢下方,在帮部打设锚杆,二次加固轨道,这样既不影响轨道的正常使用,又解决了运输问题。
“于队长一直在现场,和我们一起从早上8点工作到次日凌晨,当时真是又困又累,但一看到于队长还在马不停蹄跑前跑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干呢!”职工卢新帅回想起那场鏖战,仍然记忆犹新。经过近20天的奋战,一百台综采支架安全顺利运送到工作面。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行动是最好的口号,于新峰始终认为。
技术创新提效率
随着矿井的发展,井下支护材料也有了很大变化,原有的矿车已经不能满足新的运输材料需求。作为队长,他每天都在用心思考老旧设备的技改创新,有时为了一个技术攻关课题,他会长时间蹲守现场反复观察研究,保障设备能够安全高效可靠运行。
该矿提升运输桶装油和小型设备开关时,使用普通的矿车装运,由于矿车厢沿高,装卸期间比较困难,特别是在井下装卸时费力费时,人工抬运装卸,物资设备不但容易被损坏,而且存在着不安全隐患。于新峰与区队技术人员多次深入现场进行技术攻关,把废旧变形的矿车、卡子车切割为平板车,用废旧工字钢、槽钢、钢管焊接加工成专用油车、开关车、锚索绳车等特殊车辆,量身定做的车辆不但提高了装卸效率与车辆周转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
该矿中央轨道下山全长550m,安装一部固定抱锁器式架空乘人装置,同巷道布置的还有轨道运输,由于两座椅相距仅为1800mm,极易出现车辆剐蹭座椅的情况,每次运输物料期间,需要工作人员步行沿车坡上、下手动向外调整座椅位置,方可满足运输条件,费时费力,加之坡度较陡,还易发生人员滑倒摔伤的风险。为解决此难题,他带领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科学设计,反复试验,发明了架空乘人装置座椅自动推动器,该自动推动器投入使用后,工作人员只需在机尾操作气动控制箱,就可以将座椅内外调整,极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深受职工的广泛好评。该装置的改造与应用,获得了郑州市“五小”创新成果评选三等奖。
十数载风华秋实已过眼云烟,于新峰依旧坚守在芦沟煤矿的运输战线,用自己的七尺之躯和青春韶华,践行着“扎根煤海献身矿山”这句最初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