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百科

古代“黑”历史之「煤炭」

时间:2023-07-28 来源:煤视界 分享:

石涅、石墨、石炭到底是啥?

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烃或烃的衍生物的混合物,其包括的天然资源为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得直接利用热量的传统方式变得更加广泛和有效。

(一)石炭(煤)。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后经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地质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先人们就已经发现了煤并用它制造了一些小的饰品。在古代,我国多用“石涅”“石墨”“石炭”等来称呼“煤”。一般认为,春秋末至战国初成书的《山海经·五藏山经》中对“石涅[niè]”的记录,是我国目前已知的记载“煤炭”的最早文献。汉魏时期出现“石墨”之名。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在论及黑石脂时,有“一名石涅,一名石墨”之语;西晋陆云在给其兄长陆机的信《与兄平原书(三十五首)》中说,“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云烧此消复可用。”这些文献中使用的都是“石墨”。与此同时或稍晚,又有“石炭”的说法。东晋王嘉在《拾遗记·秦始皇》中说:“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国人今献此石。或有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名其水为焦渊。”北魏晚期郦[lì]道元在其古代中国地理名著《水经注》中说:“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亦谓之石炭。”自南北朝起,经隋、唐、五代、宋,直至元代,一般都将煤称作“石墨”或“石炭”。我们在唐宋时期的许多诗词作品中,都能见到“石炭”的字样。唐代贯休、于鹄[hú]、李峤[qiáo],宋代苏轼、陆游、汪元量、戴复古、吴昭淑,都在其作品中提到过“石炭”。至明代,始有“煤”“煤炭”之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石墨今呼为煤炭,煤墨近音也。”明末清初时期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近人谓石炭为墨,北人凡入声字转为平,故呼墨为煤”;顾炎武在记载明代各地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又说,“石炭,即煤也。东北人谓之楂,南人谓之煤,山西人谓之石炭。平定所产尤胜,坚黑而光,极有火力。”除上面这些称呼外,在中国古籍中,煤还有“黑丹”“碳”“山碳”“黑脂石”“青符”“黑符”“胶石”“铁碳”等多种称呼。

一般认为,至迟在西汉时期,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已经掌握了煤矿开采技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中载,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曾到宜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为其主入山作炭”。明末学者顾炎武认为,这里的“入山作炭”就是进山采煤的意思。鉴于西汉时期已开始使用煤炭作为原料进行冶铁,加之直到今天河南宜阳的煤炭资源依然十分丰富,现在基本都认可了顾炎武的这一观点。我国大规模开采和普遍使用煤炭至迟应不晚于北宋末年。《宋史·食货志》载:“崇宁末,官鬻[yù]石炭增卖二十余场。”又说:“河东铁炭最盛。”《宋会要辑稿·职官·官制另录》载:“宣和二年八月十八日吏部状:‘河南第一至第十石炭场,河北第一至第十石炭场,京西软炭场,抽买石炭场,丰济石炭场’’。”宋代庄绰在其三卷本笔记《鸡肋编》(成书于1133年)中称:“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从这些文献记录可以看出,宋崇宁前后,石炭场林立,产煤区有河北、陕西、山东、陕西、西北各地,其中以河东(山西)为最盛,汴都(开封)数百万家全用石炭,可以想见当时开采的规模与交易的盛况。1960年,河南省鹤壁市出土北宋晚期的煤矿遗址,是我国大规模开采煤炭的实物证据。

新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