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百科

煤炭行业如何科学去产能

时间:2017-01-10 来源:新煤网 分享: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价格、投资全面下滑,企业利润额同比下降高达61.2%;年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而煤企库存仍在增加,全年增长了16.7%。

今年2月5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去产能”是煤炭行业的主要任务。然而,目前煤炭行业“去产能”尚缺乏一套科学标准。

7月17日,中国煤炭企业科学产能排行榜首次发布,该排行榜是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课题“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与战略研究”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点基金项目“中国煤炭企业科学产能评测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项目牵头人、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表示:“以安全、高效、绿色为标准的科学产能,是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的科学指标,对于去产能的实际操作恰逢其时。”

科学产能是必然出路

2014年,谢和平、王金华等学者在中国工程院“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与战略研究”重大咨询课题中,系统构筑了“中国煤炭科学产能”的理论。

科学产能是指在具有保证一定时期内持续开发的储量前提下,用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的方法将煤炭资源最大限度采出的生产能力,是煤炭行业和一个矿区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科学产能的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生产安全度、生产绿色度、生产机械化程度三个方面,指标体系由12个一级评价指标和22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

“中国煤炭科学产能评测研究”课题组对105家煤炭企业(井工矿)进行了测评,计算结果显示,神华集团的布尔台、大柳塔、哈拉沟煤矿名列本次科学产能测评总分前三甲。其中神东上榆泉、榆家梁及伊泰宏景塔一矿位列绿色指标分值前3名,神东布尔台、大柳塔、补连塔、活鸡兔位列效率指标第一,安全指标总体较好。

从指标结构上看,安全程度最好,生产绿色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从矿井区位方面看,晋陕蒙宁甘区煤矿总体较好,华东地区煤矿相对较差,这是由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决定的;从井型结构方面看,千万吨级以上的特大型矿井科学产能指标数据总体最好,120万吨以下的矿井科学产能得分最低,充分指明了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的技术方向。

“这次实证研究表明,科学产能指标体系完全可以反映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绿色、高效等方面的总体状况,是判断鉴别煤炭企业产能优劣的有效技术工具,希望成为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科技发展部副部长刘见中表示,这些指标体系还会不断地加以优化,全国煤炭科学产能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70%以上,到2030年达到90%以上。

利用科学产能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以百分制计算:美国94分,澳大利亚97分,我国平均62.72分(2014年),中国最好的神华集团所属企业平均85.48分,此次百强排名中有83家企业符合科学产能标准,平均79.83分。谢和平指出,目前,我国煤炭科学产能不足30亿吨,煤炭行业转型发展必须进一步推进结构性调整,以科学产能评价为标准,淘汰不符合科学产能发展要求的煤矿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倒逼煤炭革命

谢和平指出,实施科学产能可以推动煤炭企业五个转变:

首先是由粗放的煤炭开采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安全高效开采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煤炭开采呈现出粗放的特点,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技术落后是主因。应落实科学产能,推动煤矿向大型化、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向安全高效生产、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

其次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随着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未来煤炭需求的增长会逐步放缓,煤炭市场空间会进一步缩小,因此,煤炭行业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均要求煤炭开发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能力。

第三是由单一煤炭生产向煤炭综合利用、深加工方向转变。煤炭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需通过行业产业链的科学设计,尤其是通过下游产业链的有效延伸,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系列产品来得以实现。以资源开发生产为龙头,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煤炭价值空间,推动煤炭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推进煤炭深加工转化,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是改变煤炭工业效率低下,经济附加值不高的根本出路。

第四是由单纯控制煤矿伤亡事故向全面性的保障职业安全转变。过去一谈到煤炭安全,主要用灾害事故的人员伤亡数量来评价,忽视职业健康保障。其实我国煤炭行业职业病,如尘肺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因此,煤炭安全观要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实现全面性的职业安全与生产同步发展。

最后是由资源环境制约向生态环境友好型转变。从长远看,煤炭行业应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研发,推进煤矿向绿色矿山模式发展。

谢和平建议将矿区打造成风、光、水、电、热、气一体化多元协同的清洁能源基地。在未来实现近零生态损坏的绿色开采、近零污染物排放的低碳利用,并形成多元协同的清洁能源基地,真正实现采掘智能化、井下无人化、地下电气化、利用清洁化。

“最关键的是构建全产业链的煤炭革命倒逼机制,核心是科学技术攻关,如果转型仍停留在低端领域,即便转型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谢和平表示。

新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