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的考古工作者发现在西周墓葬有大批用雕漆煤雕刻的环、玦和圆珠。雕漆煤位于煤层深部,它的使用表明当时已经掘煤。据此可以判断,早在西周时期陕西地区,煤炭已经被开采利用。
战国时期,除继续利用煤炭雕刻生活用品外。煤已成为一种重要产品,还在当时的著作中出现了关于煤的记载。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就有3处有关石涅的记载:“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据有关专家考证,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位于今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带。古今对照,以上各地均有煤炭产出,证明《山海经》的记载基本是对的,同时,说明当时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发现,而且已积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质知识。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煤井和相应的采煤技术,采煤技术在这一时期已发展起来。一般是沿露头挖掘,但也常开凿直井。煤的用途,不仅用作生产燃料,而且还用于冶铁;不仅能够利用原煤,而且还把粉煤进行成型加工成煤饼,从而提高了煤炭的使用价值。煤的产地不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甚至新疆也都有了产煤的记载。同时,煤雕工艺在这时已初步普及。
隋、唐至元代,煤炭开发更为普遍,用途更加广泛,冶金、陶瓷等行业均以煤作燃料,煤炭成了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地位日益重要,人们对煤的认识更加深化。唐代煤的开采以长安和太原两地最盛。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唐代用煤炼焦开始萌芽,到宋代,炼焦技术已臻成熟。北宋政府曾专门设置“石炭场”,“官卖石炭”,宋代已积累丰富的煤矿地质知识,称煤层为“炭脉”,露头为“炭苗”。
而到了明清年代,历代的统治者都对煤炭的生产比较的重视,对煤炭开发采取了扶植措施。明代已知煤层内有瓦斯,称为“毒气”、“毒烟”。排引方法是用巨竹,凿通中节,插入煤层上部,利用瓦斯比重轻于空气,集中于煤层上部的规律,通过竹筒引导宣。
明清采煤技术见于《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清初《颜山杂记》记载更为详明。其中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系统的记载了我国古代煤炭开采技术,包括地质、开拓、采煤、支护、通风、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术,说明当时的采煤业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了。所以清代煤炭行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在公元1736—1795年,开始出现我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上的一个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