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雾霾黄色预警:中东部雾霾天气将持续到1月16日。
与此同时,微博上各地网友不断发布博文,相互传递官方公布的各大城市PM2.5监控信息。
实时监控发布公众质疑减少
1月12日,长春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为312,显示为严重污染;13日,长沙市所有站点涉及PM2.5的AQI指数均超过200,为“重度污染”;当日,河北省气象台发布大雾和霾橙色预警信号……中国老百姓普遍认知PM2.5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公众参与、质疑的声音却空前热烈,最终推动了PM2.5纳入了空气质量新标准以及监测点位合理布局、监测信息实时发布等环保部门的重大举措。
今年1月1日起,环保部门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展监测并实时发布PM2.5等六项污染物信息,“空气质量监测联网发布系统”也在1月1日上线。
在大范围严重雾霾的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中,各级环保、气象部门及时发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和生活提示信息,各相关部门启动降低污染的预案。这一次,政府和公众一起直面PM2.5,虽然天气情况看起来很糟糕,但公众的质疑声少了,响应、配合政府举 措的声音增多了。
调整能源结构控制污染物排放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以首都北京为例,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等污染源排放量大是造成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北京是特大型城市,城市运行带来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非常大,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时,空气污染就会加重。
从2012年12月以来,整个华北地区处于极端低温天气,由于低温导致燃煤采暖排放量相应增加,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
环保组织认为,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PM2.5的主要来源。在过去十年中,中国能源消耗增长了一倍多,且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超过70%。中国的煤炭消费从2004年的14.45亿吨标准煤上升到了2010年的32.4亿吨标准煤,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
随着经济发展的快速向前,工业化、城镇化还将持续,能源消耗不断增加,空气污染防治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相关专家认为,只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PM2.5才能真正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