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话题

中国煤炭行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时间:2016-04-28 作者:卜昌森 来源:中国国际煤炭大会暨展览会 分享:

来源:中国国际煤炭大会暨展览会

注:本文为山西煤监局党组书记、局长卜昌森的主题演讲《只有改变才能重生——中国煤炭行业的昨天、今天、明天》

各位领导、诸位同仁:

首先感谢主办方为我提供了这次向大家学习,与大家交流的机会!

众所周知,中国煤炭行业正处在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困境之中,路在何方?前景和希望何在?是今天会议的主题之一。下面,我先讲三个故事。

故事一:冬泳。

2012年5月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上,我提出“冬泳论”,呼吁煤炭企业向冬泳者学习,变“熬冬”为“冬泳”。(书)

故事二:企鹅。

去年1月29日中煤协会在汉华大酒店主办的2015——中国煤炭国际峰会论坛上,我讲了企鹅沉潜的故事。生活在南极的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在将要上岸时,猛低头,从海面扎入水下,拼力沉潜,然后,再摆动双足,凭借浮力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落到冰面上,达到上岸的目的。煤炭企业应该学习企鹅沉潜蓄能,苦练内功。(企鹅)

故事三:鹰。

今天,我再讲一个老鹰重生的故事。鹰,作为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可以奇迹般地活到七十岁。但大部分都在40岁前就会死亡,只有30%可以活到70岁高龄。而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四十岁的时候必须做出艰难而重要的抉择。

当老鹰活到四十岁的时候,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的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此时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飞翔变得非常吃力。

它此时只有两种选择:静静地等死或经过一个万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尽全力飞到山顶。在悬崖筑巢,停留在那里,不能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来的喙把指甲一个一个的拔掉。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会再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经历漫长的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又开始飞翔了,并重新获得了再活30年的生命。

老鹰的重生告诉我们,改变是痛苦的,但改变是必须的,只有改变才能重生。

困境中备受煎熬的中国煤炭,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66年的发展历程,各种新旧矛盾和问题集中凸显,正像重生之前四十岁的老鹰一样,面临着生死抉择。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只有改变才能重生。

一、回顾昨天——让历史告诉未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佛家“因果论”:今世的“果”乃是前世的“因”所致,又是后世的“果”之“因”。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来探寻一下中国煤炭产业的前世和今生。

从建国到现在,中国煤炭产业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1.煤炭产业恢复时期(1949~1957)。大致从建国至“一五”末,主要特点是“低”,突出表现在生产能力低、产量低、效率低、安全保障低。1949年全国煤炭产量仅3243万吨。到“一五”末即1957年达到13073万吨。

2.无序时期(1958~1976)。大致从“大跃进”至文革结束,主要特点是“高”,突出表现在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创高产、放卫星,连续三年“大跃进”,导致煤炭产业大起大落。开工建设的矿井设计能力高达3.2亿吨,而实际能续建的只有0.3亿吨。尤其是“文革”期间“创水平、放卫星”留下许多后遗症。

3.“有水快流”时期(1982~1992)。主要特点是“乱”,突出表现在办矿主体乱、矿井生产乱。80年代百废待兴,社会经济对煤炭的需求量猛增。为此,国家提出了“有水快流”的方针,实行“大中小煤矿并举”的政策,全国矿井数量迅速增加。

4.自救解困时期(1992~2002)。由于上一阶段粗放型政策的引导,煤炭行业发展速度迅猛,但质量低下。过低的产业集中度导致市场竞争激烈、秩序混乱。主要特点是“九五”苦、“十五”难,从而引发了一轮艰苦创业的浪潮。

5.“黄金十年”时期(2002~2011)。主要特点是“热”,突出表现在煤炭市场热、投资热、企业负责人头脑热。在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环境下,煤炭需求大幅增长,带来产量、价格、利润的飞速增长。致使许多煤企无序投资、盲目扩张。整个“十一五”期间煤炭固定资产投资1.25万亿,比前十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还高出1倍多,给紧接而来的产能过剩埋下了祸根。

6.行业寒冬时期(2012年以来)。主要特点是“冷”。整个行业进入漫漫寒冬期,而且还有“四大”,即:过剩产能绝对量“大”、进口煤冲击“大”、煤价下滑幅度“大”、行业亏损面积“大”。可谓倾巢之下,鲜有完卵。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

——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规律。规律,只能认识和利用,不能改变和消灭。违背规律,迟早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再回归规律。“大跃进”和所谓“黄金十年”,两次盲目扩张,最终都导致了煤炭产业的大起大落。

——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理性。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发展,如果丧失了理性,就一定会出现偏差。回顾中国煤炭产业走过的所有弯路,无不是头脑发热、丧失理性的结果。

——任何时候都不能犯战略性的错误。战略决定着方向和大局。战略错了回天无力。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有诸多从战略层面值得反思的问题或教训。

一句话,正是昨天的“因”导致了今天的“果”。

二、正视今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的慨叹:“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看看当今中国煤炭产业,也如盛大华丽的阿房宫殿一样,兴衰如隔夜,可谓“天上地下”。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和“三化”(速度变化、动力转化、结构优化)的新常态,中煤协会提出煤炭行业呈现“四期并存”的新特征,我认为,煤炭行业则处在“六期交融”之中。即生存发展煎熬期、生产接续紊乱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历史遗留问题凸显期、产能集中释放期、安全风险加剧期。

更为突出的是,全国煤炭行业进入经济下行周期以来,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行业内部的竞争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非公平。国有与民营企业、新型国有企业与历史悠久国有企业,合法企业与非法违法企业的竞争不公平。

二是非理性。煤价下滑有空间、没底线,完全背离市场规律,至今“跌跌不休”,全行业亏损面已超九成,普遍恐慌。

三是非组织。煤炭企业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缺乏自律,没有组织的引导和约束,陷入恶性竞争之中。

回顾昨天,中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有着诸多教训。正视今天,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煤炭产业今天的困境?今天的我们是不是仍然在制造教训?

1200年前大诗人杜牧哀叹:“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痛定思痛,中国煤炭产业今天的困境,不是天灾,而是人祸,这其中既有宏观产业调控失调的因素,更有企业家头脑发热、重规模轻质量、重产值轻效益、大干快上的原因,是我们行业自身的不理性造成的。对比今天,昨天不理智,今天理智吗?面对竞争,大家都怕让别人占了自己的市场,都在超能力生产、拼命降价,完全背离了市场规律,过去在非理性中过度投资,今天同样在非理性中自相残杀,甚至一哄而上的悲剧虽然殷鉴不远,但仍在不断上演。

所以,正视今天,必须牢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再也不能重复昨天违背客观规律和缺乏理性决策的错误。困境之中,更加需要冷静和理性,更加需要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加需要谋定而后动,更加需要正确的方向和精准的出击。

三、展望明天——风雨过后是彩虹

“黄金十年”后期,我不管是任山东省煤炭工业局长,还是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总是在给煤炭企业泼凉水,想让大家清醒一下。现在不行了,煤炭市场从2012年5月逆转到现在,已历经四年多的时间了,有许多煤炭人的精神要崩溃了。所以,今天最主要的是增强信心、提振精气神。

“今天市场很残酷,明天市场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任何产业都要经历繁荣、萧条、重组再繁荣,重组之前意味着有相当一批企业明天晚上活不过去了,要倒在明天晚上,所以才能迎来行业后天的兴旺,这个市场规律谁也打破不了。但“希望总在绝望中诞生,风雨过后是彩虹。”这需要我们煤炭人鼓起勇气,直面困难。

痛定思痛,煤炭终究是资源,在资源日趋短缺的大趋势下,今天煤炭产品的过剩,只是相对过剩。2014年12月公布的凝聚了30位院士智慧的《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提出:作为中国的基础能源,煤炭肯定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提“后煤时代”尚早,“去煤化”不可取。当然,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今日煤炭产业正面临着几多无奈、几多被人误解的尴尬境遇。亟需破除强加给煤炭产业之莫须有的“五大误解”:

一是亟需破除“煤炭产业是夕阳产业、处于穷途末路”的误解。从近期看,煤炭行业形势不会V形反转,“煎熬”不可避免。但我国能源储量“富煤、缺油、少气”的秉赋特性,决定了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主要能源。

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有五个:

(1)煤炭是我国最丰富的能源资源。从能源资源赋存条件看,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左右,油气仅占6%左右。中国的煤炭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

(2)煤炭是我国最低廉的能源资源。从能源比价关系看,目前我国煤炭价格是石油的1/9、天然气价格的1/3左右。

(3)煤炭是最安全的能源资源。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看,“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7%以上,油气进口来源地和运输通道大多位于地缘政治复杂地域。

(4)煤炭是最可靠的能源资源。从非化石能源替代能力看,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的比重仅能提高到20%左右,短期内大幅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还有较大难度。

(5)煤炭是可以清洁利用的能源。从煤炭洁净化发展看,随着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日趋成熟和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将逐渐提高。

作为煤炭行业,应保持这种战略清醒;作为国家层面,应保持这种战略定力。

二是亟需破除“煤炭过剩是全面过剩、没有出路”的误解。全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持续增长,2000年煤炭产量为9.99亿吨,“十一五”末即2010年达到32.4亿吨,2015年达到37.5亿吨。2015年的产量比2000年增长了275%,年均增长18%,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这其中尤其是“黄金十年”时期受利益驱动,有相当大的产能是落后产能、不安全产能、非法违法产能。其中非法、违法产能达8亿吨,有安全生产隐患产能约3.5亿吨,超能力生产煤炭2.8亿吨,劣质煤产量约4亿吨。到2014年底小于30万吨/年的矿井有7000多处,产能5.7亿吨/年;小于9万吨/年的矿井有5000多处,产能3.1亿吨/年。因此,当前的产能过剩是一种包含落后产能、不安全产能、非法违法产能的相对过剩,如果要谈“去煤化”,那就要正本清源,坚定不移地去落后产能、不安全产能、非法违法产能。

三是亟需破除“煤矿生产意味着出事故,只要挖煤就要死人”的误解。事实上,绝大多数煤矿企业是可以实现安全生产的。2015年,山西省1078个煤矿发生死亡事故的有28个,占总数的2.6%,97.4%的煤矿实现了“零死亡”。因此,必须重树煤矿企业的社会形象,坚定不移地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之路。

四是亟需破除“煤矿生产粗累脏险、煤矿职工低人一等”的误解。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煤之路,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加快推进煤炭产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改善煤矿工作环境和条件,进一步提升煤矿职工幸福指数。

五是亟需破除“煤炭就是污染物、煤矿等同于污染源”的误解。煤炭污染完全是挖煤人替用煤人背了“黑锅”,煤炭资源本身不会造成污染,煤炭完全可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应用、绿色发展,必须打破谈煤色变的偏见。煤炭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绿煤战略”,加快煤炭产业向“清洁低碳型”转变。

四、把握当下——路在脚下

回顾过去、正视今天、展望明天,都是为了对症下药,把握当下。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煤炭产业,别无选择,唯一的出路就是杀出一条血路,冲出一条生路。

困难时期,我们曾高唱三首歌:

《国歌》——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国际歌》——世上没有救世主;

《好汉歌》——风风火火闯九州。

今天,我们还要高唱《水手》,坚定信心。

信心贵如金。《水手》中唱到“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煤炭行业摆脱困境,要相信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相信我们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我们更要学习“老鹰”,“只有改变才能重生”。

要抓住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机遇,促进煤炭行业去产能。国发[2016]7号文,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是一剂良方,也是一次挑战。

未来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煤炭资源再整合,煤炭产业再重组

2.行业内整合与跨行业重组并存

3.煤炭转化要面向大市场、生产大产品、实施大转化

4.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关键在减人提效

5.生产组织由大而全转向生产、辅助、服务管理模块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6.煤炭转型发展的路径主要是创新、安全、绿色、高效、共享、持续发展

7.“互联网+”和“+互联网”将为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政府和煤炭企业必须一起发力。

认识要到位——断臂求生,必须下定决心,杀出一条血路。

幻想要丢掉——丢掉“你限我不限,谁限谁傻蛋”的幻想。

思想要转变——要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思想。

我们还要学习企鹅,“沉潜”积蓄腾跃的力量。

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市场,那就改变自己。今天,我仍然要大声呼吁煤炭企业,一定要学习企鹅“沉潜”蓄能,眼睛向内向下加强管理,科学精细苦练内功,这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要不断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市场化、均量高、精用工、轻资产的内涵发展之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寒冬”中练就一身过硬的“冬泳”能力,纵使大潮退去,依然笑傲江湖。

最后一点,作为煤炭行业必须要牢记:越是困难越要抓好安全,抓不好安全更困难。中国煤炭产业的重生,前提是安全,保障在安全。安全一失万无,万不可掉以轻心。

总之,我们坚信,中国煤炭产业只有改变才能重生,只要改变就能重生!

新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