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历史

枣庄因“煤炭”而兴起!解读枣庄的发展历史!

时间:2018-10-28 来源:印象枣庄 分享:

枣庄的历史其实就是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或者是煤炭历史的缩影,谈到枣庄的历史就要从“煤炭”说起。在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煤炭始于《山海经·山经》,书中名“石涅”,凡三见;开采煤始于西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左右;用于冶铁在西汉末更始三年(25年)前后;大规模开采及普遍使用煤在北宋末崇宁间(1102—1106年).而枣庄地区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人在零星的开采煤炭,早在13世纪中叶至15世纪70年代,枣庄周围就出现小煤窑群。这一带地处陶枣煤田东端,煤炭矿藏相当丰富。在面积为32平方公里的煤田上,大小煤窑星罗棋布,古矿井触处皆是,传说有千余年开采历史。

有确切记载的则是在枣庄城北的甘泉寺的大雄宝殿西偏,有一殿堂略小,即窑神殿,殿内塑窑神立像,殿前为一碑林,左前方有《创建窑神庙记》碑:碑上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熙宁东坡初到京,作石炭行。石薪、石炭即今之所谓煤也,其为用于世久矣。” 查询一些资料才知道,徐州的煤炭开采与北宋大诗人苏轼有关,而苏轼知道煤炭又与枣庄有关系,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43岁的苏东坡调离密州改任徐州。他于当年4月21日到任,7月17日黄河决口,8月21日滔滔洪水直逼徐州城下,“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苏东坡与军民共同抗洪两月余,取得胜利,保住城池。寒冬来临,雨雪交加,薪柴奇缺。当时,徐州东北枣庄一带已在进行煤炭开采,苏轼受到启发,为解决百姓无以为炊之急,派人四处找煤,终于在徐州西南的白土镇发现煤苗,并组织人力采挖。可见枣庄地区至少在北宋的时候已经有煤炭开采。

有实物可考的是在中兴煤矿西北约20里的中国江北第一窑――中陈郝瓷窑的考古中发现金代(公元1115-1234)窑炉及煤渣的发现,确切的证实,早在距今八百多年前,枣庄地区就采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了。为北方利用煤炭作燃料烧制瓷器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也为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依据。

枣庄在清末民初还是一个“集市”,就是农村的集贸市场,1928年枣庄建“镇”--枣庄镇,直属于峄县。1948年枣庄镇面积0.8平方公里,人口近万人,1961年设立省辖枣庄市,人口6万,面积2.9平方公里。地处苏鲁豫皖之间,“北负蒙峄,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兖之屏障而东省之襟喉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当然历史上的演变更复杂,但那只是隶属关系的变化,那时的枣庄仅是一个村庄,以多枣树而名为枣庄。现在的老人还叫老枣庄以西之新建街为“枣行”。

城区枣庄之原始村落在今枣庄煤矿东大井以南,大洼以东,今清真寺所在地,唐宋时期以多枣树得名,现在的老人还称枣庄以西的新建街为“枣行”。

在明代1308年就开始有挖煤用于生活得记载。到清道光年间已经出现大量的煤场,就是“窑”--煤窑。峄县志记载1850年境内窑场客商48家捐资重修三合庄前南马路六合桥。此桥为东西通衢、车马繁驰之津梁。

随着中兴公司的建设,生活得需要开始有店铺出现,逐渐形成了一条150余米的小街。俗称“洋街',1919--1920年,中兴公司扩建洋街,形成十字形中新街(后来逐渐叫中心街),当时街的东、西、南三面建有圩门,南圩门嵌有”中新街“石刻匾额,意为中兴公司的新街之意。到20-40年代,老枣庄有枣庄街、大洼街、金庄街、枣行街、南马道、北马道、棠梨树街、焦池街、民生街、鱼市街、三合街、顺河街、东花园等 ,1937--1945年建惠工村五区、八区。

1956年枣庄镇划为24条街,焦池街改为建国街、枣行街改为新建街、鱼市街改为建设街、金庄街改为安全街、北马道改为公平街、北圩子称安宁街、南圩子改为顺河街、南马道东西段改为公安东、西街,18间屋改为公胜街,东花园、八大家、木棒厂、老公司、东马壕合并为荣兴街,以及和平、太平、解放、团结、胜利、民主、民生、大洼、三合、棠梨树、车站、中心内外等街,1958年街道调整,棠梨树并入公安西街,解放、胜利、民主、团结并入枣庄街,公胜街部分并入安宁街,中心外街并入新建街和中心街。

枣庄地名有记载的第一次出现在正式文件是民国元年(1912年),《中兴公司章程》正式施行。其中说明:“ 本公司总矿在峄县城北枣庄”。至此,枣庄地名在社会上才开始逐渐出名。

而中兴公司的成立是与一位大人物有联系的,就是清末重臣李鸿章。光绪五年(1879年),“济宁大令”米协麟、沂县知县戴华藻联络枣庄的名士坤金铭、李朝相(此二人为回族,所以现在枣庄街附近有清真寺以及回民居住为多,有此渊源)、法玉昆等人上 奏,经李鸿章奏准,正式成立了“官督商办”的“中兴矿局”--商办峄县中兴矿局,也叫官窑矿局。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元月,“商办山东峄县华德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兖、沂、曹、济兵备道观察张莲芬任华总办德人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瑞琳任德总办--应该算枣庄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经奏请,注销“山东峄县华德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德”字样,定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取消洋总办,任总经理,简称“中兴公司”---中兴公司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且在以后的枣庄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但是作为老百姓还是只知道“窑”这一特定名称,我小时候家里大人来枣庄都是说到“窑”上去。

中兴矿局在今建国街(旧称焦池街)建筑大片土法炼焦池。当时“枣庄窑场”市面有田老九、王老怀等十余家。在枣庄西沙河以东,就是现在的耐火材料厂处建百余座唐山式圆形炼焦池。现在这些古迹都已经不存在了。

在过去的生产条件下,发生矿难是必然的事,而且矿工的生活也是非常的恶劣。

1881年,峄县中兴矿局首次购进四部抽水机和数部卷扬机,枣庄称为全省第一座机械化煤矿,开始了工人集中作业的可能。也为大的矿难埋下伏笔。

1913年从德国引进抽水机、电绞车、通风机设备,第一大井建成投产,1893年6月14日半截筒子小窑发生透水事故,溺死工人300余名,矿上每人仅发了200吊抚恤金,后填窑筑坟,后称--大坟子。就是现在打靶场北路西的树林子里。现在正在施工建设批发市场,估计作为文物的“大坟子”也在劫难逃了。其实作为我们枣庄发展的见证我们应该永远保留这些纪念性的文物,给我们的后人,因为这些文物才承载着历史。就像当时最繁华的中心街,经过改造现在已经没有一点过去的样子了,而且日渐衰败,可惜啊。

还有“白骨塔”也是因为在1909年为扩建大井,在旧井中挖出很多矿工的遗骸,1911年,中兴公司把这些遗骸集中起来葬在公司南大门100米处,并修了一座高6米的6角形青砖塔,并有碑文记其事。白骨塔建成后,中兴公司经理戴理庵逢年过节还常去塔前烧香烧纸以祭亡魂。现在白骨塔已经重修,旁边建了公园。

1915年,中兴公司南大井被石门处发生透水和瓦斯爆炸事故,死亡工人499人,被救出215人。

枣庄的近代商业也随着工业的现代化发展起来。

1889年清政府试铸银元,次年在枣庄境内开始流通。

1902年,中兴公司的煤炭经过上海销往日本、小吕宋等地。

1904年,境内开始设邮政代办所,出售邮票。1913年设立中华邮政局,为二等支局。

1908年始建架空电报线路。

1910年,滕县人冯建成在今胜利路枣庄电影院以北建同乐剧院,可容观众400余人,后群众称老戏园子。

1911年 枣庄洋街 合盛号当铺开业,办理金属器物、衣物的当押业务。

1913年,中兴公司建设面粉厂、榨油厂。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1914年,青岛英美烟草公司颐中烟草运销分公司在枣设立甲级烟库,批发销售大鸡、哈德门等洋烟,同年设立电报局

1915年梁寿堂租赁中兴公司的门市房开办庆裕药栈,金汉臣在金庄设立金庄浴池,是民国年间枣庄较大的商号。

1916年生玉润从美籍盛家洋行购进境内第一步缝纫机,设立“润增祥”成衣店。

1918年济宁人朱某在金庄开设朱家作坊,从事照相、印刷等业务,为枣庄照相之始,次年刘凤鸣在南马路开设专业凤鸣照相馆。

1919年,山西人李汝章晋泰栈,1943年关闭,为当时最大的杂货商店。

1021年 华兴义、裕兴成等商号开始经营英制“三枪”“蓝陵”“牛黑生”等和国产拼装杂牌自行车。

万福楼餐馆在中新外街开业,灌汤包驰名一时,枣庄有一句歇后语,万福楼的包子---有名的。

1923年 潘宁珠开设民国年间最大的纺织品商号---增隆昶绸缎庄。

1925年 中新街商铺开始安装电灯,享受现代化的照明。

1930年临沂方向开始有客车来枣庄,银元8元。

1931年鞠仁医院开始使用新法接生,开始设外科。

1934年李致万在枣庄车站街独资兴建面粉厂,字号“泰丰”一直到现在。

1935年民生银行在中新街设立办事处。安宁街的刘庆山设立大东旅舍,为当时最大的旅店.

1946年6月10日至10月7日,枣庄第一次解放期间,称枣庄特区,隶属鲁南第三专区,辖枣庄镇、中心镇、车站街、齐村镇、陶庄镇。1948年11月枣庄最后解放,称枣庄行政区,隶属鲁中南第五专区,辖枣 庄镇、中心镇、齐村镇、陶庄镇。

1949年10月,设在枣庄市现辖区内的县级党组织有峄县县委、枣 庄工委、滕县县委、麓水县委、临城县委(后改称薛城县委)、兰陵县委、凫山县委和白彦县委,都隶属于台枣地委。1950年5月,台枣地委与尼山地委合并,建立滕县地委,隶属于中共山东分局。与之同时,台枣专署机 关与尼山专署机关合并,建立滕县专署,隶属于山东人民政府。当时设在枣 庄市现辖区范围内的峄县、滕县、薛城县、凫山县等县委、县政府,均隶属济宁地委专署。

1956年3月,撤销薛城县,其辖区分别划归滕县和微山县。

1958年3月,峄县撤销各区建制,将其所辖57个乡(镇)合并为38个乡(镇)。9月,把38个乡(镇)撤销,建立了13个人民公社,年底合并为12个人民公社。11月21日,峄县县委、县政府机关由峄县城迁往枣庄。1960年1月,峄县县委、县政府撤销、建立枣庄市委、市 政府,隶属于济宁地委,市直机关驻枣庄。

1961年9月,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枣庄市由济宁专署管辖改 为省直辖。11月,山东省委决定将原由济宁地委领导的枣庄市委改由省委 直接领导。至此,枣庄由一个普通的村庄名称上升为省辖市名称,枣庄也从 此步入了大发展的阶段。1960年,峄县改为县级枣庄市。1961年枣庄升格为山东省省辖市。

1960年1月,撤销峄县,建立县级枣庄市。

1961年9月12日改建为山东省直辖市,辖齐村、台儿庄、峄城、薛城4个区及枣庄镇。1976年7月12日,设立市中区,将齐村区所辖部分划归市中区。滕县于1978年划归枣庄市。1983年11月齐村区改为山亭区。至1985年,全市辖5区1县,5个街道办事处,53个乡,32个镇。

1989年5月,滕县改为滕州市(县级)。

2001年3月,枣庄市减少乡镇30个,全市共设14个街道办事处,42个镇,5个乡。其中市中区辖6个街道,3个镇,2个乡;薛城区辖2个街道,6个镇;峄城区辖2个街道,3个镇,2个乡;台儿庄区辖1个街道,5个镇;山亭区辖1个街道,8个镇;滕州市辖2个街道,17个镇,1个乡。

2001年6月,滕州市撤销城郊乡、龙山街道办事处,设立荆河、北辛、善南、龙泉4个街道办事处。12月,峄城区撤王庄乡设立榴园镇、峨山乡撤乡设镇。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16个街道、44个镇、2个乡,2467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362.2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4.59万人。

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62个乡(镇、办事处)。年底全市总人口363.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6.16万人。有少数民族39个,共16279人。
新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