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技术资料 > 科技论文

宏观政策对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格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3-10-17 来源:中国煤炭杂志官网 分享:

★ 经济管理 ★

宏观政策对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格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刘志江1 ,白志军1 ,刘荣杰2 ,苗 靓2

(1.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东城区,100011;2.国能数智科技开发〈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市东城区,100011)

摘 要 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能源市场的影响,“双碳”目标和技术经济条件约束下的能源革命形势,长期的“去煤化”与中短期的“煤炭保供”并存的现实,以及我国能源供需区域性、结构性矛盾等方面,分析了国家能源集团面临的新形势。深刻剖析了我国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短期经济运行调节政策,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规制政策,煤电联营和多能互补政策,智能化、数字化政策对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格局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认为,应进一步发挥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发挥“国能基金”等金融工具的作用,加快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应变能力,并构建产业链综合运营分析决策平台,增强外部政策的可预见性和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关键词 新形势;宏观政策;一体化产业链;对策

0 引言

国家能源集团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大型中央重组企业,资产规模超过1.8万亿元,职工总数超30万人,在2022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以1 070.945亿美元营业收入位列第85位。国家能源集团拥有供应链上下游完整的产业板块,包括煤炭、火电、水电、港口、航运、化工、新能源以及科技环保、金融等产业板块,形成了煤、电、化、运等核心产业相互耦合、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产业格局。

国家能源集团煤炭产业现有生产及在建煤矿79处,拥有世界首个2亿吨级矿区(神东矿区)和年产煤炭2 000万t水平的世界最大单井煤矿(补连塔煤矿)。主要矿区的煤炭开采技术指标国内一流,采掘机械化率达100%,煤矿全员工效达到全国大型煤企平均水平的4.5倍,综合竞争能力国际领先;电力产业现有发电装机容量2.71亿kW,占全国装机的11.7%,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9亿kW,常规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新能源装机容量5 859万kW,形成了涵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海洋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其中风电装机4 999万kW,居世界第一;铁路产业拥有包神铁路、朔黄铁路、新朔铁路3个铁路运营主体,自备车辆53 002辆,自营铁路2 408 km、运输能力5.3亿t/a;港口产业现有3个专业煤炭港口(码头),港口吞吐能力2.7亿t/a;航运产业拥有61艘自有船舶,船舶载重规模330万载重吨;煤基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煤液化、煤制烯烃和煤焦化3个方向,煤制油总产能513万t/a,煤制烯烃总产能375万t/a,煤焦化总产能619万t/a,煤制油和煤制烯烃在全国具有引领地位。

党的二十大为我国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实现以能源安全为基础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能源集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践行能源央企职责使命,持续深化拓展一体化产业格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同时,作为我国最大的一次能源供应企业,国家能源集团利用独特的煤、电、化、运一体化产业格局优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1]。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格局涉及众多产业,经常会受到国家财政、环保、安全、产业运行等宏观政策的影响,分析宏观政策对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格局的影响,可以为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布局和运行决策找准定位,明晰产业链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格局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地缘政治事件不断,气候环境压力催生能源革命需求,我国自身经济、资源和技术条件不平衡、不充分。全面分析一体化产业格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是企业应对风险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的重要基础。

1.1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能源市场影响巨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以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带动全球经济与能源格局骤变,影响全球能源市场的“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并存,我国能源市场输入性波动风险显著增加[2]。一是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持续推升全球通胀预期,使能源商品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二是供应秩序混乱以及全球性能源短缺,受俄乌冲突对市场影响,油、气、煤价格暴涨;三是能源替代效应逐步显现,油气价格宽幅震荡已使全球能源消费向价格相对较低的煤炭倾斜,煤炭需求激增或将使全球煤炭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

1.2 受技术经济条件约束,“双碳”目标下的能源革命道路曲折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宣布,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化石能源消费是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大规模消耗化石能源面临巨大压力,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正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色智慧能源体系演进[3],但目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储能的技术经济条件仍不成熟,能源转型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1.3 长期的“去煤化”与中短期的“煤炭保供”并存

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一直是我国最可靠、最经济的基础能源,2020年冬季部分地区重现拉闸限电的情况,表明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保障能源安全的矛盾已经无法回避。从长期看,煤炭的高碳属性决定了必须转变其利用方式,从燃料变为原料,在能源结构优化过程中必须要“去煤化”,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在其他能源难以稳定可靠保障时,作为“压舱石”的煤炭必须担当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任,国家也在逐步探索“煤炭保供”和“去煤化”之间的平衡点[4]

1.4 我国能源供需总体平衡但区域性、结构性矛盾突出

由于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发挥得较为充分,我国能源供需总体平衡,能源自给率达到了82.6%。但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强劲复苏会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反弹,而受疫情冲击的部分能源产品供给不能快速满足需求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某些时段出现了用能用电紧张的状况,其中湖南、四川、重庆、贵州缺电问题较为严峻。此外,我国煤炭资源开发中心进一步西移,煤炭消费区域呈现出由“传统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产地与传统地区并存”的两极化格局快速转变,能源市场区域性问题突出。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结构逐步转向以清洁能源供应为主的供应结构,意味着对能源生产技术、产业结构变革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源结构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5]。“十四五”时期,在能源加快转型的背景下,这种局部地区、局部时段和部分能源品种的短缺局面将持续存在。

2 我国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格局影响的分析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能源供需环境和能源安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国家一般会出台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主要表现在长短期宏观经济运行调节,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规制,以及煤电联营和多能互补政策等方面。

2.1 长期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定可为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经过40余年的高速增长期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在告别高速增长后能否稳定在中高速水平,对今后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6]。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202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出系统性部署,明确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与此同时,扩内需、稳房市等政策会直接带动能源需求的增长,能源的稳定供给成为保障经济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国家能源集团的煤炭、煤电这两个核心产业正在面临转型升级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的双重挑战,清晰的长期宏观经济政策预期有利于企业变挑战为机遇,从而通过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产业协同优势,梯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实现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压舱石”和能源革命的“排头兵”的双重目标。

2.2 短期经济运行政策调节频繁,影响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链运营效率

在疫情快速爆发和快速控制后,经济收缩与扩张周期快速切换。疫情反复又导致经济恢复进程中出现多个小周期交叉重叠。政策层面多次强调加强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调节,与过去的“逆周期”调节思路发生了较大转变。经济周期的多变与反复将带来更多变动,政策调节也跟随经济周期不断变动,对能源需求的调节也呈现出突发性和紧急性等特点,这对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链应对供需平衡来说是一种挑战。短期经济运行政策的出发点往往是调整供需关系以保证市场稳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将会影响集团一体化产业链的生产计划安排和物流贸易体系运行,易产生供需及供应链不匹配的问题。从全局层面看,会导致集团产业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难以发挥,降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从微观运行层面看,应对这种短周期经济运行调节政策不仅对集团一体化产业链的调运和仓储造成压力,还对物流运销模式造成冲击。长跨度的调运计划在面对短期调节中明显不足,加之产业链运输周期长,“港口-铁路-生产”和“电厂-销售-调运-生产”的信息传导相对滞后,面对政策调控下市场的短期波动可能会出现反应不及时、应对见效慢的情况,从而造成供给过量堵港、顶仓,或者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问题。

2.3 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规制政策日趋严格,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发展外部约束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加强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链的发展必须要把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规制的强约束作为重要决策变量,在产业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和应对供需变动时,所采用的方案需要在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政策框架内规划。供给方面,生产能力、运输方式和调度环节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限制和安全生产要求,运输途中突发的极端天气、意外事件的处理和应对也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需求方面,当前国家在能源安全方面对煤炭保障依赖程度仍然很高,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在保证生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制定充分有效的应急保障策略,在政策范围内调节产量、调度运输,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作用。

2.4 煤电联营和多能互补政策持续推进,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链转型升级机遇与挑战并存

煤电矛盾是影响我国能源经济的一个突出问题,从表面上看是煤炭与电力的价格冲突,实质反映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层次矛盾。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以后,煤电联营加速,国家能源集团重组前的两大主体都积极抓住了政策机遇,重组后的国家能源集团也持续深化煤电一体化发展。“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家出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280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22〕39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煤电新能源(火风光)一体化多能互补发展。深化煤电联营、促进煤电一体化发展是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保障煤电联营效果,必须注重中长期规划、完善价格机制、促进煤电融合发展、加强政策激励体系建设[7]。国家能源集团现有的一体化产业链需要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要求,抓住相关机遇,应对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拓展一体化战略内涵,积极谋划产业链转型升级。

2.5 智能化、数字化政策红利明晰,一体化产业链迫切需要实现数字化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5月,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单列成篇。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要加快能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智能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其发展不仅受制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同时还受基础理论、工艺方法等因素的制约,能源体系智能化建设将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问题[8]。“十四五”时期,数字化转型是国家能源集团创新驱动发展构建新型产业格局的有力抓手,应推动国家能源集团更广更深地融入国家整体能源产业供应链体系,促进企业一体化产业链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3 新形势下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格局发展策略

宏观政策对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格局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既对产业格局的发展方向产生间接影响,也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营组织效率产生直接作用。国家能源集团要主动适应能源行业深度变革期、能源保供压力叠加期及转型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深化拓展“大一体化”能源保供格局,巩固提升煤、电、化、运协同运营优势,加速推进构建新型能源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增强外部政策的可预见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3.1 统筹优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核心产业布局,进一步发挥一体化产业链优势

能源行业是典型的资源型行业,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树立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理念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和煤制油煤化工企业,国家能源集团要始终坚持以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团为目标,一方面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以中俄能源合作为重点的国际能源合作,持续在双向开放中提升发展质量;另一方面要更好地发挥能源央企顶梁柱作用,主动推动国家优先配置优质资源,加大核增煤矿手续办理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开展后续新建煤矿进程,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此外还要通过优化外购煤、新疆煤、进口煤调运策略,发挥自有煤矿“稳定器”、自有电厂“蓄水池”作用,推动铁路闲置运力市场化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一体化产业链的竞争力,保障国内煤炭调运平稳高效运行。

3.2 进一步发挥“国能基金”等金融工具作用,加速推进构建新型能源产业体系

国家能源集团要深化煤炭与煤电、煤电与可再生能源“两个联营”,积极争取新能源项目,加快构建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能源产业体系,引领能源革命。构建新型能源产业体系是一项资金需求巨大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已经建立了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整体规模为100亿元,用于投资风电、光伏产业,以及氢能、储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新技术项目,该基金投资运作后,预计将撬动约500亿元的资金流向新能源产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但从引领能源革命的使命和任务看,应该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建立适应产业体系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的金融举措[9]。短期侧重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等领域,中期侧重于培育多能互补的新技术与应用领域,长期侧重于提升新型一体化产业链整体水平。国家能源集团除发挥自身经济金融能力外,应积极推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多渠道资金筹措体系。

3.3 加快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应变能力

近年来,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行业加速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快速演进,国家能源集团面临全方位、全链条式产业升级、业态创新、服务拓展和生态重构的机遇和挑战。国家能源集团要进一步优化一体化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顶层设计,坚持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国家能源集团要秉持“数字驱动转型发展、智慧引领国家能源”的理念[10],从战略高度谋划集团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着力开辟数字革命与能源革命相互融合的发展新境界。国家能源集团数字化转型是当务之急,应当由效率变革转向价值变革,由单一产业内部向产业链、价值链拓展,通过建立现场作业智能化、调度指挥数字化、产业运营平台化的现代化产业链,提升一体化产业链的韧性和应变能力,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运营状态的快速变化。

3.4 构建产业链综合运营分析决策平台,增强外部政策的可预见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通过建设跨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和综合运营分析决策平台,发挥大数据在一体化产业链管理运营中的服务支撑作用。构建工业互联网不仅满足各产业智能化的需求,还能辅助一体化产业链的跨产业系统集成,通过工业互联网所获取的信息来调整产业链的生产进程、人员安排以及物流运输等方面的业务运行方案。利用产业链综合运营分析决策平台,首先发挥大数据“摄像头”作用,监控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对外贸易额等总量性指标的变化,监控三大产业结构、消费投资和贸易占比、农村和城镇经济比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系数、居民收入差距等结构性指标的变化,以及经济景气指数等综合指标的变化,增强外部政策变化趋势的可预见性;其次,发挥大数据“显微镜”作用,挖掘产业链协同、产运销平衡、客户满意、经济运行质量等指标的变化和动因;最后,发挥大数据“产业大脑”作用,实现对一体化产业链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综合分析并提供优化决策的建议方案,提升决策的科学性。

4 结语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碳”目标推动能源革命加速,国家能源安全面临新挑战,供应链、产业链数字化趋势凸显。国家能源集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能源工作的新要求,保持开放的思维、全球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意识,积极参与全产业链的国际合作,加快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速推进构建新型能源产业体系,提升宏观政策对一体化产业格局影响的预判精准性、分析透彻性和决策科学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

参考文献:

[1] 王祥喜.打造有央企担当、家国情怀、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品牌[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2(5):15-16.

[2] 韩文科.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构建能源发展新格局[J].中国投资(中英文),2022(19-20):48-50.

[3] 邹才能,马锋,潘松圻,等.世界能源转型革命与绿色智慧能源体系内涵及路径[J].石油勘探与开发,2023,50(3):633-647.

[4] 王祥喜.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清洁低碳发展[J].电力设备管理,2020(11):20,33.

[5] 林伯强,占妍泓,孙传旺.面向碳中和的能源供需双侧协同发展研究[J].治理研究,2022,38(3):24-34,125.

[6] 林毅夫,文永恒,顾艳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展望:2020-2035、2035-2050[J].金融论坛,2022,27(6):3-15.

[7] 林圣华.煤电联营对用能成本和能源安全影响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22,42(3):11-16.

[8] 王国法,杜毅博,任怀伟,等.智能化煤矿顶层设计研究与实践[J].煤炭学报,2020,45(6):1909-1924.

[9] 姚佳含,孙小涵.碳排放约束对我国宏观效应与能源价格的影响研究——基于发挥财政政策、金融支持叠加优势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5):38-47.

[10] 屈琳珊,项安波.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国家能源集团的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与高质量发展[J].清华管理评论,2021(10):78-84.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macroscopic policies on the integrated industrial pattern of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Group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LIU Zhijiang1, BAI Zhijun1, LIU Rongjie2, MIAO Liang2

(1.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Dongcheng, Beijing 100011, China;2. China Energy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Co., Ltd., Dongcheng, 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faced by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hina Energ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mpact of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 on the energy market in a century, the energy revolution situation under the constraints of th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and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he reality of the coexistence of long-term coal-removal and short-term coal supply guarantee, the regional and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hina's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etc., and deep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China's long-term macroeconomic policies, short-term economic operation regulation policie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production regulation policies, coal and electricity pooling and multi-energy complementary policies, intelligent and digital policies on the integrated industrial pattern of China Energy, and proposes targeted response strategies. It is believed that China Energy should further bring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tegrated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China Energy Fund into play, accelerate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improve the resilience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and supply chain, and build a comprehensive operation analysis and decision-making platform for the industrial chain to enhance the predictabil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external policies.

Keywords new situation; macroscopic policies; integrated industrial chai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D-9

文献标志码 A

引用格式:刘志江,白志军,刘荣杰,等. 宏观政策对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产业格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煤炭,2023,49(7)∶25-30. DOI:10.19880/j.cnki.ccm.2023.07.003LIU Zhijiang, BAI Zhijun, LIU Rongjie, et 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macroscopic policies on the inte-grated industrial pattern of China Energy Investment Group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China Coal,2023,49(7): 25-30.DOI:10.19880/j.cnki.ccm.2023.07.003

作者简介:刘志江(1965-),男,河北冀州人,硕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能源系统联合调度工作机制及产业链等相关研究。E-mail:17210001@ceic.com

(责任编辑 康淑云)

新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