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技术资料 > 科技论文

“双碳”目标下我国煤化工产业原料用能研究及政策建议

时间:2023-11-14 来源:中国煤炭杂志官网 分享:

经济管理

“双碳”目标下我国煤化工产业原料用能研究及政策建议

王建立,李 艺,徐 井,张世杰,马 聪,董 乾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北京市东城区,100011)

摘 要 从能源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分析了我国能源供需及碳排放现状,从产业规模、装备技术水平、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通过介绍部分大型煤化工企业原料用能的调研情况,阐述了目前煤化工企业的能耗核算方法,主要包括综合能耗计算通则和能耗热值法。基于原料用能政策,创新提出了扣减原料用能的能耗核算方法,进而更好地反映煤化工企业用能实际。建议进一步完善原料用能划分细则,尽早将符合非能源用途的化工产品纳入原料用能名录,建立健全煤化工能耗统计标准体系、加快出台相关标准以指导煤化工企业用能统计工作,加强对煤化工企业进行专业性统计业务培训,坚持源头削减与过程控制协同,有序推进煤化工产业燃料用能替代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煤化工产业;原料用能;能耗核算;碳排放

0 研究背景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新时代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煤化工产业精耕细作、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升级的关键阶段[1-2]。为完善能源管控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合理用能需求,构建更加科学可靠的能耗统计和碳排放核算体系,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3]。为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环资〔2022〕803号),文件中明确了原料用能范畴,以及在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中扣除原料用能的说明。

煤化工产业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要发展方向,是煤炭作为原料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原料煤中大部分的元素碳转化为产品碳,少部分转化为二氧化碳直接排放。但由于煤化工工艺复杂、产品种类众多,根据目前已出台的政策文件,尚有很多未纳入原料用能范畴的化工产品,相应配套的能耗及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也仍未出台。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家能源集团”)作为中央骨干能源企业,拥有煤炭、电力、运输、化工等全产业链业务,经过数十年创新突破,在现代煤化工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成果,掌握了一批煤制油化工产业核心技术[4-5],煤制油产业规模全球第一。成功建成并运营了全球唯一的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全球首套煤制烯烃工业示范工程、国内规模最大的400万t/a煤间接液化制油示范装置。截至2022年底,国家能源集团累计投资超过2 000亿元,引领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共运营现代煤化工项目28个,油化品产能2 939万t/a,其中煤制甲醇产能1 060万t/a,占全国甲醇总产能(1亿t/a)的10.6%;煤制油产能531万t/a,占全国总产能的57.0%;煤制烯烃产能388万t/a,占全国总产能的21.9%。国家能源集团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文件要求,从战略角度思考煤化工产业定位,明确“双碳”目标下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加快推进煤-油-化-新能源新材料一体化建设。积极配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开展煤化工能耗及碳排放核算标准制修订工作,进一步完善原料用能划分细则,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我国能源供需及碳排放现状

1.1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2022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46.6亿t标煤,稳居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80%左右[6]。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中,煤炭作为目前的主体能源,仍然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压舱石,随着风、光等非化石能源大幅增长,煤炭和煤电也将逐步向基础保障、辅助支撑和系统调节转变。我国能源生产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16-2022年我国能源生产情况[7]

1.2 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4.1亿t标煤,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26.34%,基本与2021年持平[7-8]。“十四五”期间,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严控重点高耗能领域能源消费增长、加快散煤治理、调整产业结构等,持续推动煤炭消费量占比不断下降。2022年我国煤炭、原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分别为56.20%、17.90%、8.40%、17.50%。按照“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平均增长率和新能源装机量预计,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量比重完全可以达到甚至超过《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的20%目标。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具体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2000-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情况

图3 2016-202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情况

1.3 落实“双碳”目标稳步推进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加快完善顶层设计,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各行业实施方案,“1+N”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由于部分地区对政策理解认识不足,出现过“运动式”减碳、“一刀切”等极端行为,在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能耗“双控”制度缺乏弹性、不能反映不同能源品种单位能耗排放强度差异等弊端。因此,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是我国锚定“双碳”目标、与时俱进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大创举,推动我国能源体系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向“双碳”目标迈进。

2023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标志着能耗“双控”即将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先后发布了《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等文件,明确提出能效约束领域和工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企业将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和淘汰退出,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进行了铺垫,以保障“双碳”目标的实施。2022年我国碳排放总量达到114.8亿t,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8.87%,同比下降6.25%[9]。其中现代煤化工产业碳排放总量约为2.84亿t,同比增长11.24%,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47%,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碳排放量分别为5 154万t、2 420万t、18 433万t、2 391万t。2016-2022年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碳排放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2016-2022年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碳排放情况

2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煤化工可大致分为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工两大类。我国传统煤化工主要包括焦化、电石、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等,集中分布在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如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具有产能规模庞大、技术成熟的传统煤化工产业。截至2022年底,焦炭、电石、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产能分别达到6.5亿、3 950万、4 732万、7 846万t/a,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72.77%、75.95%、90.17%、80.55%。

我国现代煤化工项目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新疆等省(区),目前,初步构建了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宁东、新疆准东、新疆哈密、山西晋北6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煤制油气战略基地。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10套煤制油、5套煤制天然气、32套煤(甲醇)制烯烃、36套煤制乙二醇示范及产业化推广项目,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t/a、61.25亿m3/a、1 772万t/a、1 083万t/a,产量分别为793万t、61.60亿m3、1 739万t、427万t,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85.18%、100.60%、104.01%、39.43%。2022年,我国现代煤化工实际年转化煤炭1.07亿t标准煤,同比增长9.20%。同时,现代煤化工还可以生产石油化工不能生产的部分特殊油品和化工产品,有效补充了石化产品的不足,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代煤化工产业[10]

21世纪以来,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相继研发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关键装备技术[11]。如在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领域,我国目前已建成40多个正在进行试点和示范的CCS、CCUS项目,国家能源集团2011年在鄂尔多斯建成10万t/a CCS项目,2021年建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锦界电厂15万t/a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项目,2023年初在山西大同建成国内首套化学链矿化CCUS项目。在建项目多个,包括陕煤集团400万t/a项目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南海分公司30万t/a项目等[12-13]

3 煤化工产业原料用能及划分情况

3.1 我国原料用能占比小、增速快、发展空间大

据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原料用能总量达3.5亿t标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9%,同比增量超过5 000万t标煤,占全国新增能源消费总量的45%以上。与欧盟及其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比可见,我国原料用能在能源消费体系中占比虽然不大,但增速较快,增量占比大,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未来原料用能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具体如图5、图6所示。

图5 2016-2020年我国原料用能情况

图6 2020年部分国家原料用能情况

3.2 煤化工企业原料用能划分情况分析

用好原料用能扣减政策、做好原料用能扣减工作对煤化工行业影响重大,既可以降低煤化工项目能耗总量和单位产品能耗强度控制压力,又能修正全社会对煤化工高耗能属性的认知,为培育煤化工项目新生力量,推动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为摸清我国煤化工产业原料用能实际情况,在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的组织以及主要煤化工企业的配合下,对部分大型煤化工企业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煤化工原料用煤占比较高,部分煤化工企业原料用能占比甚至可达70%以上,实际以二氧化碳形式排放到大气中的燃料煤占比较小。

3.2.1 国家能源集团

国家能源集团所属正在生产运营的煤化工企业主要包括国能集团煤制油化工公司、焦化公司和宁夏煤业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油化品、煤制甲醇、煤基新材料、聚烯烃、煤制乙二醇、冶金焦等。由于每个企业应用的工艺不同,国家能源集团化工产品原料用能统计核算办法和执行的标准各不相同。焦化产业原料用能计算办法执行《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21342-2013);煤制烯烃按照《煤制烯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180-2013)标准计算,甲醇制烯烃按照国家能源集团及其宁煤公司煤制烯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要求计算并参考《煤制烯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180-2013)、《聚丙烯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1826-2015)等标准;煤制甲醇执行《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20)、《甲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第1部分煤制甲醇(GB 29436.1-2012),原料煤扣减依据《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的原料用能范畴;煤直接液化目前执行《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 2020)、《煤直接液化制油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 30178-2013),原料煤及其他能源按系数折算为标煤;煤间接液化暂无原料用能计算方法。

《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原料用能范畴,但未将国家能源集团企业生产的焦炭、焦炉气制甲醇、石脑油、汽油、煤液化沥青等产品纳入范畴,同时文件中没有明确原料用能统计及扣除办法,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3.2.2 山东能源集团

山东能源集团主要有13家化工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甲醇、焦炭、醋酸、煤制天然气、煤制油品、尿素、甲醛、乙二醇、己内酰胺、PVC、液体二氧化碳等30余种化工产品,已投产的煤化工总产能达1 500万t/a,原料用能计算办法按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法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进行核算。

3.2.3 陕煤集团

陕煤集团正在生产运营的煤化工企业共11家,主要化工产品包括兰炭、电石、白灰、煤制油品、聚烯烃、合成氨、焦炭、甲醇、尿素等。主要根据《综合能耗计算通则》《煤制烯烃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煤制甲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甲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第4部分:焦炉煤气制甲醇》《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合成氨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尿素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等国标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进行原料用能核算,但关于企业产品涉及到的尿素、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及精细化工产品1,4 -丁二醇、聚四氢呋喃、电石和兰炭等大宗化学品的能耗核算办法并未明确。

3.2.4 淮北矿业集团

淮北矿业集团涉及原料用煤的煤化工企业主要包括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2家。临涣焦化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焦炭、甲醇、精苯产品,安徽碳鑫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2家企业均严格落实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按照统一规范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口径、填报目录等,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填报原料用能数据。

3.2.5 内蒙古伊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伊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120万t/a 精细化学品项目,采用中科合成油高温费托合成技术,生产费托精制蜡、2号费托粗液蜡、1号费托粗液蜡、煤基合成混合烯烃、稳定轻烃、液化石油气等产品。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使用各类产品及原料的标准折标(折合成标准煤)系数对原料用能进行计算,但存在部分非能源用途的化学品被算为燃料的情况。

3.2.6 中新能化科技有限公司

中新能化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涉及煤化工原料用能的生产企业为大唐内蒙古多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多伦公司”)及大唐国际克什克腾煤制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煤制气公司”)。多伦公司主要产品为甲醇、聚丙烯。由于暂无国家标准核算办法作为依据,暂用企业自行方法计算,即气化入炉煤皮带秤计量使用量,对入炉煤进行热值化验分析,月度热值采用日加权平均值。煤制气公司主要产品为煤制天然气,能耗核算时企业依据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使用各类产品及原料的折标系数进行计算,但因工艺、环境气候及生产管理等原因,在现有核算方法下,单位产品标煤能耗为1.4~1.6 kg/m3

4 煤化工能耗统计核算办法

4.1 现行煤化工企业能耗统计核算办法

目前国家能耗统计核算体系正处于优化升级阶段,尚未出台统一的原料用能核算方法,煤化工企业一般根据现有国家标准及地方统计部门要求进行能耗统计。从调研情况上看,煤化工能耗核算方法主要包括:综合能耗计算通则和能耗热值法。

4.1.1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参照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20)对煤化工原料用能核算。

综合能耗E按式(1)计算:

(1)

式中:E——综合能耗(标煤),kg;

n——消耗的能源种类;

Ei——生产和/或服务活动中实际消耗的第i种能源量(包括原料煤、燃料煤、外购电力、各种油类、各种水等耗能工质),t或kW·h或m3

ki——第i种能源的折标系数,kg/t或kg/(kW·h)或kg/m3

单位产品能耗ei按式(2)计算:

(2)

式中:M——报告期内煤基产品产量,t、t(标油)或m3

4.1.2 能耗热值法

能耗热值法参照GB 29436.1-2012、GB 30178-2013、GB 30179-2013、GB 30180-2013、GB 21343-2015、GB 31534-2015进行能耗核算。

综合能耗E按式(3)计算:

(3)

式中:E——综合能耗(标煤),kg;

n——输入的能源种类数量;

Ei——输入的第i种能源实物量(包括原料煤、燃料煤、外购电力、各种油类、各种水等耗能工质),t或kW·h或m3

ki——输入的第i种能源的折标系数,kg/t或kg/(kW·h)或kg/m3

Ej——输出的第j种产品实物量,t或kW·h或m3

m——输出的能源种类数量;

kj——输出的第j种能源的折标系数,kg/t或kg/(kW·h)或kg/m3

单位产品能耗ei按式(4)计算:

(4)

式中:M——报告期内煤基产品产量,t、t(标油)或m3

4.2 煤化工原料用能统计核算办法

因目前国家尚未出台明确统一的原料用能统计及扣除办法,在现有现代煤化工能耗统计核算办法中,也没有将原料用能单独统计,国家能源集团参考《炼化行业重点产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进行能耗计算,提出现代煤化工原料用能扣减法。

综合能耗E按式(5)计算:

(5)

式中:E——综合能耗(标煤),t;

n——输入的非原料用能的能源及耗能工质种类数量;

Ei——生产过程中输入的第i种非原料用能的能源及耗能工质实物量,t或(kW·h)或m3

ki——输入的第i种能源及耗能工质的折标系数,kg/t或kg/(kW·h)或kg/m3

Ej——生产过程中输出的非原料用能产生的第j种能源实物量,t或kW·h或m3

m——输出的非原料用能产生的能源种类、数量;

kj——输出的第j种能源的折标系数,t/t或kg/(kW·h)或kg/m3

Q——由非原料用能产生并向系统外输出实际回收利用热量的总量,kg(标煤)。

单位产品能耗ei按式(6)计算:

(6)

式中:M——报告期内煤基产品产量,t、t(标油)或m3

该方法与其他能耗统计方法的本质区别为:原料用能产出并外供的能源不计入能耗,用于生产产品的原料用煤不计入能耗;非原料用能产出并外供的能源计入能耗,系统产生并回用于生产系统的能源计入能耗。该方法将原料用能与燃料用能范围进行了科学区分,计算方法具有先进性,能够客观地反映煤化工产业及相关企业实际用能情况。

4.3 煤化工能耗统计典型案例分析

以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榆林化工”)为例,分别按照企业现行煤化工能耗统计方法和笔者提出的原料用能扣减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原料用能扣减法核算的聚烯烃单位产品标煤能耗为1 765.9 kg/t,下降幅度超过50%。

4.3.1 榆林化工相关概况

榆林化工以生产甲醇、烯烃为主,目前企业主要包括180万t/a 煤制甲醇、60万t/a甲醇制烯烃、60万t/a 烯烃分离、30万t/a低密度聚乙烯、30万t/a聚丙烯和40万t/a合成气制乙二醇及5万t/a 聚乙醇酸装置。2022年累计生产聚烯烃67.04万t,其中,聚乙烯34.11万t、聚丙烯32.92万t、乙二醇20.13万t,MTO级甲醇210.32万t,折纯为209.26万t。

4.3.2 榆林化工现行煤化工产品能耗核算情况

根据调研,榆林化工现采用能耗热值法进行能耗统计,具体见表1,输入(折标煤)406.16万t,输出(折标煤)142.21万t。

表1 以能耗热值法为基准的能耗统计表

项目实物量折标系数折标煤量/t输入项原料煤13 399 378.15 t 0.856 882 912 859.150 燃料煤1480 736.82 t 0.818 63393 545.580 燃料煤2665 485.44 t 0.836 29556 538.820 外购电力128 364.05万kW·h 1.229 00 157 759.420 水1 165.83万t 2.571 00 2 997.350 外购甲醇27 029.78 t 1.400 0037 841.690 沥青4 768.23 t1.011 8544.100 输出项聚乙烯358 585.00 t 1.716 20615 403.577聚丙烯331 813.00 t 1.661 30551 240.937丙烷2 606.40 t 1.715 984 472.530其他产品1 19 750.97 t 1.692 00202 618.641燃料气44 583.40 万m30.937 3041 788.019掺烧气7 032.51 万m30.937 306 591.570

按照能耗热值法公式计算,将原料煤、燃料煤、附属及辅助耗能等全部纳入能源输入端,计算聚烯烃单位产品能耗(标煤)为3 823.11 kg/t。

4.3.3 榆林化工原料用能扣减法计算能耗情况

按照原料用能扣减法对榆林化工进行能耗计算,具体见表2。输入合计(折标煤)121.92万t,输出合计为0。

表2 以原料用能扣减法为基准的能耗统计表

序号项目实物量折标系数折标煤量/t输入项燃料煤1480 736.82 t0.818 63393 545.58 燃料煤2665 485.44 t 0.836 29556 538.82 外购电力128 364.05 万kW·h 1.229 00 157 759.42 回用电力18 006.00 万kW·h1.229 0022 129.37水1 165.83 万 t 2.571 00 2 997.35 外购甲醇27 029.78 t1.400 0037 841.69 燃料气44 583.40 万m30.937 3041 788.02掺烧气7 032.51 万m30.937 306 591.57

按照原料用能扣减法公式,原料煤及原料产品部分不纳入能源输入端,将回用电力、燃料气、掺烧气作为能源输入进行统计,按此方法计算聚烯烃单位产品能耗(标煤)为1 765.93 kg/t。相比现行能耗热值法,单位煤化工产品能耗下降了53.81%,大大降低了企业能耗统计压力,为发展其他高质量煤化工项目提供了更多的能耗指标。

5 政策建议

5.1 进一步完善原料用能划分细则

界定原料用能的具体范畴虽然指出了部分非能源用途的化工产品,但煤化工生产工艺复杂,可纳入原料用能范畴的非能源用途产品还有很多,如石蜡类产品也具有广泛的非能源用途,可用于洗涤剂、润滑油等。建议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尽快摸清主要煤化工产品目录清单,针对煤化工各种生产工艺、下游产品进行具体分类划分,尽快将符合条件的化工产品纳入原料用能产品名录,避免出现原料用能范畴囊括不全的问题。

5.2 建立健全煤化工产业能耗统计标准体系

加快修订完善煤化工产品能耗统计及碳排放标准,为煤化工企业能耗统计工作提供依据。煤化工产品及副产品种类较多,建议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全面而真实地对煤化工企业用能情况进行调研,在业内广泛征求专家和生产企业意见后发布实施,保证标准的科学性与权威性。目前国家能源集团与国家标准委员会正在组织制定煤化工系列产品能耗统计标准,并争取在2023年底能够正式发布。

5.3 加强对煤化工企业统计业务的专业性培训

《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中着重强调要夯实原料用能数据统计核算基础,强化原料用能数据报送、核算与统计等工作,为后续获取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提高我国碳排放核算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当前能耗统计政策环境下,针对煤化工企业用能统计、碳排放、碳核查等专业性较强的统计和计算业务,建议国家或地方政府定期对煤化工企业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指导。

5.4 源头削减与过程控制协同,有序推进煤化工企业燃料用能替代

对重点用能单元实施节能、节水、减污、降碳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逐步提高煤化工企业电气化水平和绿电消费比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先进用电生产工艺替代传统生产工艺。优化原料结构,有序推进燃料用能减量替代,鼓励煤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鼓励煤化工企业通过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参与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购买绿色电力证书等方式选用清洁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减少煤化工产业碳排放。

参考文献:

[1] 谢克昌. “十四五”现代煤化工发展的几点思考[N]. 中国能源报,2020-02-01(16).

[2] 王祥喜. 能源安全新战略引领清洁低碳发展[J]. 电力设备管理,2020(11): 20,33.

[3] 李云鹏.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原料用能扣减政策 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2,42(23).

[4] 王建立,温亮. 现代煤化工产业竞争力分析及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中国煤炭,2021,47(3): 9-14.

[5] 闫国春,温亮,薛飞. 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 中国煤炭,2022,48(8): 1-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2)[R].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22.

[7] 国家统计局. 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8]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国家统计局,2022.

[9] 杨海霞,吴聃. 国际能源署发布《202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报告[J]. 世界石油工业,2023,30(2): 80-81.

[10] 杨芊,颜丙磊,杨帅. 现代煤化工“十三五”中期发展情况分析[J]. 中国煤炭,2019,45(7): 77-83,93.

[11] 杨芊,杨帅,张绍强. 煤炭深加工产业“十四五”发展思路浅析[J]. 中国煤炭,2020,46(3): 67-73.

[12] 陶怡,王强,田华,等. 现代煤化工项目CCUS减排路径问题分析[J]. 中国煤炭,2023,49(2):103-108.

[13] 靳国忠,张晓,朱汉雄,等. 应对碳减排挑战现代煤化工多能融合创新发展研究[J]. 中国煤炭,2021,47(3): 15-20.

Research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for raw materials uses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 under th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in China

WANG Jianli, LI Yi, XU Jing, ZHANG Shijie, MA Cong, DONG Qian

(China Shenhua Coal to Liquid and Chemical Co., Ltd., Dongcheng, Beij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and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is analyzed including energy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 is analyzed from aspects such as industrial scale,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level, and carbon dioxide capture technology. By introduc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for raw materials uses in some large coal chemical enterprise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statistical methods of coal chemical enterprises are expounded, including the general rules for calcul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calorific value method. Based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policy for raw materials uses, an energy consumption statistical method for calculating energy consumption by deducting raw material energy has been proposed, so as to better reflect the actu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coal chemical enterpris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tailed rule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for raw material uses, include chemical products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non energy use in the list of raw material energy consump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tandard system, accelerate relevant standards introduction to guide the statistical work of coal chemical enterprises,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statistical training for coal chemical enterprises, and adhere to the coordination of source reduction and process control, and orderly promote fuel energy substitution.

Keywords coal chemical industry; energy consumption for raw material uses; energy consumption statistic; carbon emission

中图分类号 TD98;TQ53

文献标志码

移动扫码阅读

引用格式:王建立,李艺,徐井,等.“双碳”目标下我国煤化工产业原料用能研究及政策建议[J].中国煤炭,2023,49(9)∶7-14. DOI:10.19880/j.cnki.ccm.2023.09.002

WANG Jianli,LI Yi,XU Jing,et al. Research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for raw materials uses of coal chemical industry under th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in China[J]. China Coal,2023,49(9):7-14.DOI:10.19880/j.cnki.ccm.2023.09.002

作者简介:王建立(1971-),男,河北辛集人,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为现代煤化工和石油化工技术工艺及经营管理。E-mail:jianli.wang.a@chnenergy.com.cn

(责任编辑 康淑云)

新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