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天地 ★
融合协同发展是企业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合理关切各方利益,实现总体利益最大化的有效发展途径。对于一个扎根西部边疆地区的企业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就必须认清形势、把握大势、因势利导,保持战略定力,正确处理企地各方关系,以责任为中心,不断改造提升自我,做到思想融通、产业融合、发展融入、关系融洽、文化融和,把企业价值创造契入到社会发展中,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思想上的融入是最彻底的融入,也是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步。近年来,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新《公司法》的出台、责任意识的觉醒,企业已经开始越来越关切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与各方保持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在价值追求上由效率转向效率和公平并进;在担当作为上由经济责任转向经济、法律、伦理等责任并重;在角色转换上由经济人转向经济人和社会人并存,与利益各方融为一体、和谐共生、融合发展,社会借助企业实现了治理目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现代化;企业依托社会反哺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树了形象,强了实力,二者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责任理念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而高质量发展是企业责任理念的目标。实践证明,融入社会协同发展是一条有益的发展途径。但对于落户新疆的企业来说,实现这样的转变并非易事。随着近年来新疆区域开发力度的加大,内地企业持续入疆开拓视野,资金、技术、人才不断积聚。许多企业的主体骨干人员都是从内地引进,对新疆的具体情况不了解,总喜欢用内地的标准生搬硬套新疆的实际,往往会得出不理想的结论,甚至是对新疆营商环境的不解和质疑;较少从自身角度去思考和发现问题,更少转变自己适应新疆特定的社会环境。思维模式的不匹配和社会环境的不适应,徒增了许多发展的不和谐。作为有志于在新疆创业发展的企业,必须要在思想上实现华丽转身,认清国家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把握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企业与新疆社会发展大局的关系,习惯着眼长远谋划发展,习惯立足实际思考问题,习惯改变自我适应社会,在思想上融入新疆社会大熔炉,不断锤炼、净化和提升,真正将新疆实际、新疆优势、新疆精神契入到潜移默化之中,善于从新疆角度考虑分析问题。
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必定依托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企业发展思路的确定和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必须接地气,牢牢立足所处的社会环境。任何脱离实际,搞政治许诺、政绩工程、盲目搞高大上,都是背离社会发展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最终只会与发展初心背道而驰。一个企业契入到新疆经济社会之中,必须找准切入点,有的放矢。
新疆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要战略支撑点。无论是向东还是向西,新疆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和机遇。国家援疆工作已经启动多年,持续加大对新疆的开发力度,释放了许多政策红利。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布局产业,参与融合核心区建设,既响应国家号召,又顺应发展大势,抓住市场机遇,真正把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符合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是新建项目的必然要求,“三基地一通道”是新疆能源发展路径。苏新能源公司是现代煤化工企业,必须在“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准西北和克煤化工基地、和丰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中精准定位,大力发展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中的项目,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苏新能源公司是集现代煤化工及配套煤矿项目开发和建设、煤化工产品生产和销售、技术咨询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煤化工公司。2013年5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在新疆和丰县当地注册成立。公司所在的准西北区域是国家规划的第五大煤炭基地,和什托洛盖矿区和白杨河矿区均已获得国家批复,资源储量大、开发程度低、开采成本低,煤质适合发展现代煤化工,后续发展空间巨大。该企业依托这一突出优势,靠近坑口建设现代煤化工项目,有利于增强项目的竞争力。只有找准了定位,才能最大程度利用好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和协作优势等,正确把握市场培育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围绕价值链布局产业链,以符合地方政府要求和企业发展的产业定位和战略规划,推动企地协同发展。
企业的发展是与地方互动互益的过程。企业真干实干、大干快干,自然会得到政府的支持;企业摇旗呐喊、光说不做,长期以往诚信度就会下降,形象就会受损。因此,企业要想将发展融入到地方经济社会中,必须要“实”,用实的作风、实的举措和实的成效来体现诚意,打动地方政府。
考虑到当地煤炭市场小,外运成本高,公司统筹谋划,没有市场自己创造市场,没有机遇自己创造机遇,提出基于煤、转化煤、延伸煤、做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既走出了新路也破解了难题,展示了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项目前期过程中,地方政府积极帮助企业跑办批文。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明显带动了当地市场的活跃,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正是因为务实不浮夸的作风,地方政府才建立起对企业的信任,一如既往地支持企业发展。
企业需要有实干的精神,地方发展也需要实干的企业。企业要把实干的精神、务实的作风贯穿发展始终,真正重实际、察实情、讲实话、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而不能一味索取,敷衍了事。苏新能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秉承“爱国爱疆、专业专注、求精求严、创新创造”的企业精神,以为他人创造价值、实现自我增值为价值追求,以建设国家煤基清洁能源基地为己任,始终将造福地方人民作为应尽职责,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工作,力所能及满足地方所需、群众所盼。一是带动就业,推进用人用工本土化,尽力解决地方民族群众和贫困家庭子女就业,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本土员工和高校毕业生。二是扶贫助困,通过结对帮扶、派遣驻村干部实施共建、开展民族团结示范企业创建等形式,促进了企地之间团结交融、和谐发展。三是文化认同,尊重当地民族习俗,主动融入地缘文化,在与地方百姓交往中带头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促进企地交往交流交融。企业与地方关系,特别是与地方群众的关系良好。2014年6月报送煤制气项目环评报告前,该公司周边单位和居民的代表在参与煤制气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座谈会时,对煤制气项目给予了100%支持。
落实行动见诸实效才能见真章。公司在推进项目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密切互动,对于取得的每一步成绩都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对遇到的困难问题也积极反馈,绝不拖拉,对政府关切的相关社会管理问题也积极回应,在积极良性的互动交流过程中稳扎稳打,真正把推动企业变为地方政府的诉求。
融洽的社会关系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润滑剂。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尽管可能会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负担,但会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建立突出的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政府是企业的促进者、管理者和支持者。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做到“清”,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站位,严守纪律规矩,廉洁自律,不要利用职务便利输送利益、拉帮结派、团团伙伙,破坏政治生态,始终做到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同时也要厘清职责,在职责范围内的要主动汇报沟通;职责范围外的要保持独立性,自主判断与决策,灵活应对。在“清”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亲”,必须保持与政府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及时掌握政策信息,了解市场信息,保持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有其特殊性,作为在疆企业要实现发展,必须自觉调整思路、状态和行为,主动适应这一特殊性。具体来说,就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同时,调集部分力量,按照地方政府的安排部署,协助抓社会稳定,按要求落实值班制度、配备维稳设备设施、强化安全管理、参与巡防巡控、联防联保和其他各项维稳举措,为职工、为企业、为群众营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以责任为中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无论是内部经济增长责任,还是外部社会责任,都要求企业强化责任感,有担当的铁肩膀,攻坚克难,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员工权益、生态环境保护、带动就业、促进发展等责任,以社会责任来构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火墙,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化的融和是最深层次的融合,是最彻底的融合,也是最有效的融合。在新疆发展企业,必然要面对多元的民族和风俗习惯,要实现大发展必须要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以开门迎四方宾客的宽阔胸怀,打造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企业文化,把企业发展嵌入社会,让社会进步依托企业。
苏新能源公司在新疆注册成为本土企业后,由于大部分职工都来自东部沿海省份,干好事业的同时最重要是让员工了解当地的文化,尊重当地的习俗,适应所在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节奏,每一项都需要从习惯改起。为了帮助员工了解地方民俗风情,公司通过组织员工学习当地民族文化、参观地方文化景点、立言行规矩等方式,了解地方历史文化,尊重民族习惯,接受民俗风情, 搞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点点滴滴抓起,改善企业形象。
企业本身就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有效形式。公司在推动发展过程中,为地方小镇带来了客流,同时也带来了消费,促进了就业,繁华了商贸,地方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小镇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成为小镇居民的关切。在项目环评公众参与环节中,得到了地方群众百分之百无条件支持。当然,该企业推动发展过程中,还主动关注弱势群体,通过开展困难帮扶等形式,协助地方政府解民生之忧,得到了地方群众和政府的认可。
家是最温暖的归宿。《公司的力量》一书中提到,“任何一个组织的目的,如果不是为了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那它就无法获得诚心的尊重,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存”。公司在建设“家”文化时,以提升员工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为中心,不但注意关心关注员工切身利益,保障员工权利,引导员工视企为家;而且要求员工改造思想,融入地方这个工作生活的大家庭,着力构建社会和谐稳定、企业健康发展、员工舒心顺畅的文化体系,建成具有吸引力、凝聚力、亲和力的新时代企业文化。
[1] 宁成浩,王明华,唐庚.基于成本竞争力比较的新疆煤炭利用方向研究[J].中国煤炭,2017(12)
[2] 杨树千. 文化融合是煤炭企业重组成功的关键因素[J].中国煤炭,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