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祁连山的黑水河卷着泥沙一路向北,最终在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境内形成一大片湿地,历史称作居延海,滋润着周围的大片草场,在居延海内,漫漫黄沙即将把一座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镇黑水城淹没。
沿着修筑在荒漠中的公路一路向北,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漠,在距离额济纳旗大约还有三十公里左右,黑水城便位于右侧的荒漠之中,在荒漠中继续行驶二十多公里,便可到达黑水城遗址,整个城址淹没在黄沙之中,十多米高的城墙也逐渐被黄沙掩埋,只有城西北角的两个佛塔高高耸起,成为了黑水城的标志物。
黑水城因位于黑水岸边而得名,是大城里面还套着一个小城的一个古城遗址,整个城址保存完好,周长约1700余米,城墙高大厚实,开有东西二门,门址宽约十米,一条宽阔的大路从城中穿城而过。顺着沙丘爬上高大的城墙,脚下城墙高约十多米,顶部异常宽阔,在城内有七条马道直接通城墙上面,可见当年,守卫黑水城的士兵都是骑马在城墙上进行巡逻,城墙外围修筑有马面,用来抵御敌人的进攻。翻越过城墙,进入城内,内部的遗址遍布其中,因城墙的阻挡,城内风沙侵蚀较少,街道建筑遗迹清晰可辨,瓦片、古砖等随处可见,在城墙的西北角,高高的耸立着两座尖顶佛塔,千百年来,向后人们无声的诉说着自己的不幸。
黑水城是漠北通往河西走廊的重镇,始建于西夏建国初期,因黑水城所在的居延海是荒漠中的绿洲,很早以前就有游牧民族在此居住,西夏建国后,便在此地建造了黑水城。最早的黑水城主要用于军事,因地理位置是西夏王朝的边境重镇,因而被建造的异常坚固,它三面环居延海,易守难攻,四周水草肥美,是天然的好牧场,西夏时期,在全境设十二军司,黑水城便是其中之一,西夏王朝派重兵在此把守,并实行屯田制,军民一起开垦土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很快黑水城便发展成西夏文化、经济仅次于首都兴庆府的重要城市。
两百多年后,元朝在草原上盛起,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征讨西夏长达二十年之久,对于不降之城,蒙古铁骑破城后都要进行屠城,而突破黑水城,则可势如破竹的抵达兴庆府,面对这成吉思汗的铁骑,黑水城的守将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成吉思汗久攻不下,只能增派兵力,后来黑水城被破,城中男女老少被杀光殆尽,为了报复黑水城与兴庆府的顽强抵抗,成吉思汗对西夏进行了屠国,后来元人修史,修了《辽史》《金史》,偏偏没有修西夏史,而整个西夏三百年间左右的历史,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为后世去研究和了解西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元朝时期,鉴于黑水城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了扩建,也就是今天的黑水城为什么是城中城的缘故,扩建后的黑水城继续发挥着在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性,漠北通往河西走廊,黑水城是中途最大的商贸集散地,鼎盛时期,城中居民多达数万人,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在此居住贸易,城中店铺林立、市井繁荣,学府、寺院、官署机构等配套设施完善。
元末,明将冯胜率军攻打黑水城久克不下,在谋士的建议下,便开渠将黑水河改道,断绝了城中水源不久后,终于攻下黑水城,失去了水源的黑水城环境迅速恶劣起来,被荒废在荒漠之中,随着环境的恶化,黑水城便随着它的故事一起被掩埋到黄沙之中。
民国时期,俄罗斯探险家科兹洛夫来到额济纳,买通当地头人后,科兹洛夫率领探险队进入到茫茫荒漠之中,最终发现了掩埋在黄沙之中的黑水城,科兹洛夫对黑水城进行了疯狂的挖掘,将挖掘来的十大箱子珍贵的文献和文物运到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后来科兹洛夫又多次进入黑水城进行挖掘活动,所得到的大部分文物都被运往圣彼得堡,这些珍贵的文物至今仍保存在俄罗斯,并由此诞生了一门新的人文学科西夏学。
大唐诗人王维当年曾戍边路过居延海,并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而今的黑水城在新中国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多次的修缮和保护,每当秋季到来,黑水城周围的胡杨林成了来自各地游客最向往的美景。
这座孤城依然静静的躺在沙漠之中,西夏的夕阳将无尽的金黄撒在它的身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最终会慢慢的摘下它那神秘的面纱,向世人讲述一段荡气回肠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