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苑

品读苏轼,感悟人生

时间:2024-03-28 来源:淮河能源 分享: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在序言中,他仿佛就把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溢美之词都给了苏轼,他评价苏轼“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元气淋漓富有生机”“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多才多艺,生活中多彩多姿”,“是令人万分倾倒而有望尘莫及的高士”“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等,诸如此类褒赞,不一而足。

是啊,对于苏轼,应该很少会有人不喜欢的吧。喜欢他什么呢?我想人人都可以列举一二。如他天纵才华,文章辞赋上位列“唐宋八大家”,诗与写出“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作品《寒食帖》在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之后,被世人称作“天下第三行书”;如他谏言“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如他在风雨飘摇、政局动荡中的无辜受难,却仍能笑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如他即便每日家计艰辛要亲自下田耕作,仍旧不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如他每至中秋都会想到和家人团聚的情思,“六年逢次月,五年照离别”;还如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平和等等。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苏东坡传》,主要讲述了苏轼的人生轨迹。苏轼的一生,从二十岁离开四川眉山,和父亲、弟弟一道进入仕途,策论文章得到几任皇帝和时代文豪领袖的认可,但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被贬、流放的路上。他走过山川湖海,见过大漠孤烟,尝过悲欢,也经历过生离死别。他的一生,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嘉祐六年十一月,苏轼被授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而苏辙留京。他们兄弟近二十年,朝夕相对、形影不离,这是第一次长久的分隔两地,苏轼十分不舍,路经渑池的时候,苏轼想起弟弟苏辙所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正是在这首诗的基础上,苏轼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可以说,这首诗是苏轼的感悟,同时也是安抚苏辙心中那种带有困惑的感叹。我们曾经以为人生很简单,早晨,我们兄弟能够一起在院子里诵读,中午陪着父母一起吃饭,晚上能够在月下对酌、谈论诗文。可是长大以后,我们却要各自成婚、科举,曾经一位能够一直抵足而眠的日子,早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又以为,今后能够一直朝夕相对,共同在朝中为官,但是一纸调任,我们形影相伴二十多年的生活,又再次被改变,我们开始分离两地。

所以,变化、无常本是人生的一部分,这就像大雁在雪地中留下的足迹,无法按照预定的路线、按照我们的想象,一直下去。但我们不必为此悲观,人生自古皆是如此,只要我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无常、无迹的事物,亦是生命中的惊喜。

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相比风景秀美、人文荟萃的杭州,密州景色单调,盗贼横生。他心中很是苦闷,郁郁寡欢。每至深夜,他便想起在杭州,与文人好友们吟诗作画的场景,心情更是郁闷。直到家人劝慰:杭州再美,都已经是过去之事,为什么不能开心点?他才意识到,对过往耿耿于怀,已然阻碍了他对新生活的体验。

熙宁九年的暮春,苏轼登上了重新修筑的超然台。他在看满城的春花开得明媚动人,千家万户在烟雨朦胧中若隐若现。他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内心也逐渐开阔澄明。后来他一扫往日阴郁,开始融入粗狂的密州生活。他与同事平冈围猎,和朋友酒肆豪饮,过得自在而洒脱。

人生就是一张脚步向前,步履不停的单程票,那些路过的风景,走过的路,终是无法重来。面对过往的美好,太多的留恋只会从成为一种羁绊。正如弘一法师所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逝者不可追,来着犹可待。把生活当本书,唯有翻过这一页,才能开启新的篇章。

苏轼生平中,最大的转折是“乌台诗案”,在这之前,他还可以任性地选择外放,但在此次之后,黄州四年的贬谪生涯,让他开始明白“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在此之前,这位天纵奇才有着李太白般的恣意随性,他的豪放仍旧带着人生旅途的轻松和欢快,而在经历了生死及贬谪之后,他才在真实的苦闷和痛苦前,将这份与生俱来的豪放和乐观,变得深沉而厚重。

刚被贬到黄州的时候,苏轼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但是有什么风雨能让他乱了心情呢?又能有什么打击能让他主动认输一蹶不振呢?没有,三年以后,他有了几十亩山地,有了房子,还很浪漫地叫雪堂,有了大批能和自己聊天喝酒的朋友,有了赤壁的涛声,有了承天寺的夜月,大自然的一切似乎都为苏东坡准备好了,大自然的一切不是苏东坡的,也是苏东坡的。因此,苏东坡自得其乐。

罗曼罗兰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在风雨飘摇的逆境中,驰骋纵横,我行我素;在坎坷的仕途中,他依然满腔豪情,笑傲人生。

你仔细看看,生活中有人垂头丧气,不过是挨了上司一顿训斥;也有人住着租来的陋室,吃着泡面,依旧喜笑颜开。正如仓央嘉措所说:人生是场修行,苦乐全在心境。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不为外物所困扰,守得一颗淡然之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过好这一生的秘诀。

林语堂先生评价苏轼说,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哪怕生活给他再多的失意坎坷,他都丝毫不减豪放本色。他用后半生教会我们,生活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你若汲取痛苦,自然晦暗难明;你若看得清明,自然万物明朗,未来可期。(唐金忠)

新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