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苑

琐事里的伟大母爱

时间:2023-12-14 作者:孙启海 来源:淮河能源 分享: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岁月如梭,我,家中的“老小”也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回忆过往,对家里的“爱”感慨万千。

在那个懵懵懂懂的年纪里,我对母亲没有什么印象。母亲每天鸡鸣就起床了,给一家人做早饭。饭做好了,父母在厨房里吃饭,天还没有亮,两个人都去上班了。父亲是井下单位,母亲去矿北门外的防汛大队上班做临时工,临走时,才喊醒我们姐弟三人。我和姐姐、哥哥急急忙忙爬起来,一天中的第一个视角,永远都是母亲匆匆离去的背影和桌子上温热的馒头、稀饭与一碗咸菜。

到了中午,母亲会风风火火地回来了,一个人灶上灶下,添火做饭。等到饭菜上桌,母亲又去到三百米以外的水井去挑水,然后就清扫院子、给鸡添拌饲料、收鸡蛋,给架车子轮胎打气。等我们姐弟三个吃完饭,母亲才忙完,狼吞虎咽地扒两口,叮嘱姐姐洗刷碗筷,又拉着架子车一阵风地回去上班了。

晚上回来,母亲还是一样地风风火火,还是一样地做饭、挑水,有时还要挎着一篮子脏衣服到河边去洗。总之在我印象中,父亲上大班,成天不着家,母亲就是“脚不沾地”的一个人。

等到了“懂事”的年纪,就明白了母亲的艰辛。母亲是去五里地外的地方做临时工,具体就是搬运木材、拉石料等体力活,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再苦再累,从来都是不甘人后。一个月也就是不到二十七块钱,父亲一个月是四十多块钱。两个人风里来、雨里去,为家庭一日三餐、衣食温饱整日忙碌着。那时,我们家没有城市户口,没有供销粮油的优惠,一切开销都是要买高价的,日子过得还是拮据,用母亲的话说,就是“从锅上买到锅下”。母亲非常珍惜这个岗位,十几年如一日,没有多休息一天,也感觉无暇顾及我们。我看到的母亲就是疲惫的身影、倦怠的眼神和健步如飞的速度。以至于现在母亲走路都很快,脚步声都很重,发出“咕咚咕咚”的声响。

等我到了能“干得动活”的年纪,母亲便转到砖厂上班,连带着我们也要开始出力了。母亲是勤劳要强的人,会催着我们在星期天去砖厂运砖,我们姐弟三个看着母亲不再挺直的背影,没有一个人说“不”。“搬砖”就是把砖窑里烧出的砖挪移到二百米外的地方码好。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家用两张手推车,我在砖窑这头往手推车里装转,哥哥姐姐在后面码砖,母亲负责来回推手推车和帮我上砖。母亲用两辆车子来回转,大家都不得空闲。等到这一批砖码完,我们才得以喝水、吃饭、休息一会。砖厂里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多了去了,大家是你追我赶,像是比赛似的,我们也不觉得累,母亲看着我们干活手脚麻利,虽没有说话,脸上不时露出微笑。一天下来,四个人挣得近十块钱,当时,可以买二十多斤“私粮”,全家人心里都美滋滋的。

等到我们都参加工作,生活水平日益改善,母亲也因为年龄超限,不能从事临时工的工作。但她总是闲不住,不是到附近的服装厂干些零活,就是到蘑菇大棚帮着装袋,就连附近裁缝店招揽的缝制棉衣的活,一部分也交给母亲。我们都劝她歇歇吧,母亲总是笑着打趣:“我就是‘劳碌命’,一天不干活,浑身难受,趁现在还力所能及,就让我多忙忙吧。”

后来,父亲先走了,母亲更老了。我们轮流看望独自生活的母亲,母亲说一个人生活自在,真要是自己不行了,才来“麻烦”我们。

母亲没有文化,话也不多,母子之间没有太多的欢愉和温情,但她用一生教会了我们努力、诚信和坚强。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想想母亲,抚养了我们这么多年,特别是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每天鸡鸣起身,戴月归家,风里来、雨里去,为了生活劳碌奔波,付出了多少艰辛、流下了多少汗水、饱受了多少委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多回家看看、多陪伴在父母老人身边、尽尽儿女孝道,多给老人一些关心与爱护。

母爱是仁慈的、伟大的,可落到纸上都是一些辛苦劳作的琐事,所谓“养儿才知报母恩”,才能更好地体会上一辈对下一辈爱的无私和纯洁。所以用任何言语来理解母爱都是肤浅的,用尽才思也不能表达对母亲的敬重,落笔时也没有能力真诚表达,千言万语,拙于笔端,怕轻慢了对母亲的感恩。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父母,就在现在,作为儿女,心里才踏实,生活更充实,让老人享受真正的天伦之乐,完成一个没有遗憾的人生!

新煤网